万里印象——教学篇续
文章字数:1,483
★房琳 几场秋雨过后,凛冽的冷空气裹挟着寒冬而来,一夜之间,校园道旁的银杏,叶子就黄了。周一早晨去听课,抬头猛看见金灿灿的黄,我也终于后知后觉意识到,是冬天来了。这里没有暖气,我开始想念热得发烫的暖气包和一进屋热烘烘的温暖味道。 商学院闫院长团队这个学期在制作一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视频,我在听课之余也同学生一起,参与了几次自主学习课程环节,从选题、收集资料、调研访谈,到汇总成果,准备汇报材料,直至视频课汇报录制。虽然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但整个过程的全程参与经历,对我是一笔很宝贵的财富,让我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里我简单的说两次经历和体会吧。 一次是在课程初期,讲授完课程第一篇,也就是绪论那一部分结束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课程重要性,授课团队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课外自主学习。学生被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跟随教师进入企业调研。教师利用自身和学校资源,提前联系了几家本地企业,带领学生深入不同企业,与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参观企业生产、制作、管理流程。访谈参观过程中,一方面结合课程内容,明确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清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学生们要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需求,也就得到了解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部分内容,了解企业需求,引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的学习,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后续教学的帮助很大。 课程期末的自主学习就要求更高了,知识体系内容讲授结束之后,布置了最后一次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形成汇报成果。课题可以是针对现状、针对现象、针对问题,也可以是针对未来趋势。这个任务不同于平时,简单根据教师设计好的主题进行讨论,这一次是完全由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在课下对每一小组进行辅导,并提供相应帮助。我的学生小组,仅选题就进行了4次讨论和更改,从一开始大而模糊的方向到最后具体细致的问题呈现,可以看到学生团队协作和思考问题能力的不断提升。自主学习问题确定以后,课程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讨论框架,给予指导,并组织学生分工收集资料,一起讨论问卷的设计、问题的可靠性,引导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做调研,帮助他们做简单的数据分析,形成初期成果。这个过程看似是学生在忙碌,而我的体会是,教师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逐个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现象、分析事物,在并不长的时间里,让他们学有所用,进一步懂得该如何学习。初期成果有了以后,还要经过数次的讨论和修改,这些都需要教师从旁给予指导。成果汇报的过程,对学生也是挑战,因为是录制视频课,要求很高,汇报中的每一个材料,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表,都需要学生理解并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并且也需要体态仪表的表现力。通过这样的一次综合学习汇报,学生们普遍反映学到了比课堂更多的知识能力,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起到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作用。 相比商学院严谨规则的课程,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观摩课,研究性合作式教学的氛围就更强了些,形式也更加灵活。学生自主设计主题公园、城市绿化带、产品包装、个性礼物,把他们课堂所学的设计规则,体现到自己的设计、模型当中,就生动形象了很多。 这样的自主学习,是研究性教学很主要的一部分,也是很多教师都采用的方式。课程教学改革,其重要的目标,也就是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更好的授之于渔,的确需要我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作者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