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皇 东 巡 武 关 归
文章字数:3,598
★郭敏厚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即位。当时国事尚被文信侯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长信后嫪毐操纵。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随即镇压了嫪毐的叛乱,第二年又罢免了相国吕不韦,将其贬往蜀都。吕畏罪自杀。嬴政独揽大权后,重新启用李斯为卿,并派将军王翦等继续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起至公元前221年不到十年,先后灭掉了韩、赵、燕、魏、楚、齐。“六王毕,四海一”。从此,在中国历史上结束了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嬴政首立皇帝制,自称“始皇”。中央政权之下设郡县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与此同时,他还在全国统一度量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筑长城、修驰道等。秦始皇所推行的政治制度和统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朝气与进取精神。它不止对巩固秦王朝的统治起了保证作用,而且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后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地域空前辽阔,急需有效统治;六国贵族虽被推翻,但未被完全消灭,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深受残酷地奴役剥削,社会并不安定。面对这些,秦始皇出科建立一整套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外,还多次巡游天下,为自己歌功颂德。他大造“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等舆论,统一天下人心。从巩固新生的秦王朝来说,巡游之法不可或缺,但从秦始皇巡游中的所为来看,却不少专横、愚蠢之处,令人从中可以窥见其封建暴君的本来面目。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自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的第二年起。11年间五次外出巡游天下。除第一次在原秦国境内之外,其余四次都在统一之前的六国所统治的地区。而公元前219年的第二次巡游,正是东巡齐楚旧地。使我们商洛人感兴趣的是,秦始皇东巡的归程竟是西经武关回到都城咸阳的。 据《汉书·贾山传》等资料载,秦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于公元前220年在全国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通今湖南、湖北,西达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辐射性“驰道”,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松一棵。路基经铁锤夯打,平坦坚实。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即是选取“驰道”东行的。随行人员,规格极高。包括有“列侯”(有封邑之侯)武成侯王离、丞相王绾,卿(天子所属的高级长官)李斯,五大夫(大夫之中最尊贵者)赵婴等11人。此巡游之行程和沿途所为可以概括如下: (一)封禅祭天地,刻石颂功德 1.秦始皇一行先上邹峰山(在今山东邹县),“立石”作纪念。接着,名集“鲁诸儒生议”“封禅祭山川之事”以“颂秦德”。之后,上泰山筑高坛,立石,祭天。下山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为感激松树遮挡风雨之情,“因封其树为五大夫”之职(此即后世以“五大夫”为松树别名之由)。旋至泰山下的梁父山,辟地宽12丈为墠,刻石祭地。石刻内容,无非是歌颂秦始皇“初定天下,罔不宾服”之威和“亲巡远方黎民”之德。 2.接着,“并(依傍、沿着)渤海以东,过黄 (今山东冠县南)、腄 (今山东福山),穷(越过)成山(今山东文登西北),登之罘(今山东烟台西北)”,再次立石颂德。 3.之后,“南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邪台西北),大乐之,留三月”。遂令外地百姓三万多户,免去其12年赋役,定居琅邪台下,守护其所立之琅邪石刻。此石刻更为全面地宣扬了秦始皇的宏伟功业,要求人们牢记“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无比恩德。 峄山、泰山、之罘、琅邪等地之石刻,客观上保留了秦国统一文字小篆的真迹,成为后世研究汉字演变史的可贵资料。 (二)派出童男童女,海岛求仙药 在琅邪,秦始皇愚蠢地听信徐市等人的建议,派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专“求仙人”,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徐市之言,荒诞至极。但正如司马迁所言,“始皇恶言死”,故而笃信不疑。然而生死法则却是无情的。时过九年,即公元前210,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返京时,竟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京西北大平台)。 (三)欲求水下鼎,千人捞不得 秦始皇于返京途中,路过彭域 (今江苏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古泗水自今山东济宁鲁桥南流,经江苏沛县东,又南至徐州东北;再东南流至江苏清江市西南,注入淮河。本是淮河的第一大支流。明代万历之后,鲁桥至徐州一段,淤为平地;清咸丰后,被黄河所占夺的徐州以下之泗水故道,亦被淤废。泗水下游至今已不存。)鼎乃传国重器。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因此鼎乃帝位的代表。秦始皇不惜民力,“使千人没水求之”,正是欲得国鼎,借以宣扬自己统一天下乃“君权天授”。然而上天偏不遂人愿,终于“弗得”。 (四)湘山遇风雨,赭山辱女神 秦始皇接着向 “西南渡淮水,之衡山(今湖北黄冈)、南郡(今湖北江陵)”。对此,唐人张守节在《正义》中解释说,此“言欲向衡山,即西北过南郡,入武关至咸阳。”但是,刚过长江,“至湘山祠(在今湖南岳阳西之洞庭湖中),逢大风,几不得渡。始皇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谚云:“龙虎出行,风雨相从。”帝王出行现风雨,本是吉兆。秦始皇为何竟因此而龙颜大怒,砍尽树木,使山尽裸露出红土呢?究其原因,这正是他内心狂妄、目空一切之体现。在前述之琅邪石刻中,就刻有随臣议论之言:“古之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三皇(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实不称名,故不久长。”由此可知,英明的尧舜尚且为始皇不齿,又怎能容忍其尧女、即舜妻之灵对其兴风作浪、拦阻渡船呢? 二 秦始皇从湘山取道 “南郡由武关归”。入武关,归咸阳,必西溯丹江而上,逾秦峣关(即唐兰关,今牧护关),顺兰溪而下出秦岭。此段山路远不如他东巡出发时所走之“驰道”宽敞、省时。始皇为何选此归路?《史记》文简,未有说明。但联系此前历史上秦楚两国在武关一路的争斗风云,便可以窥见他选取此路西归的用心。 据《史记·楚世家》、《秦本纪》载:元前313年,秦惠王为拆散楚、齐合纵,派丞相张仪骗楚怀王说:吾王最喜欢之人莫过于怀王。秦愿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希望你有德于秦。怀王大悦。张仪归秦,怀王即命一将军西受秦地。张仪却诈病三月不出,后反说予楚之地只有“六里”。怀王得讯,大怒,发兵攻秦。元前312年,楚与秦先后在丹阳(今陕西、河南交界处之丹江以北)、兰田交战。楚两战皆败。 过了十年,元前302年,秦昭王又以书信约楚怀王会于武关,愿与结盟。怀王听稚子子兰之劝前往。昭王却命一将军诈称秦王,代兵武关。怀王至,则闭关,将其挟持至咸阳,迫楚割地予秦。怀王不许,遂被扣留。元前298年,楚人立怀王之子横为顷襄王。昭王闻讯大怒,发兵出武关攻楚,斩楚兵五万,夺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城。元前297年,怀王欲逃归,未遂;第二年病死于楚。楚秦绝交。“诸侯由是不直秦”(认为秦国做事不正派、不道德)。 尽管秦国当年在诸侯国中名声扫地,然而,在秦始皇看来,那些“不直”之作为正是先君的骄傲。他之所以选取商於山路西归,正是想重游旧战场,亲身感受先辈当年挫败楚、齐所建立的赫赫业绩。更有甚者,是借此向先王炫耀自己后来居上、开创天下一统大业之殊勋。所以,尽管山路崎岖,但他身卧“安车”的心情却是“大乐”无比的。 三 行文至此,或有人问:武关——丹阳——峣关——兰溪,这段秦岭山路崎岖、狭窄,秦始皇的御车一行怎么能够通过呢。对此,做点分析。 据阴法鲁、许树安《中国文化史》介绍:秦时的马车分两种,一是立乘的“高车”,供作战用;一是坐乘的“安车”,供出行用。1980年在临潼秦始皇陵侧的车马坑中出土了两乘彩绘铜车,八匹铜马,两个御车铜俑。其中“二号铜马车”上标有“安车第一”的文字。此车仿真车制造。其大小尺寸,均是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车形为独辀车形(四马公用一辕之车,谓之“辀”)。车箱呈“凸”字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御官驾驭处,后者为尊者乘坐处。全车通长(包括车前之马长)3.28米,高1.04米,车箱纵长1.24米,横宽0.78米。四周屏蔽,上有封顶,后设车门。若复原为真车形状,当是车长6.56米,高2.08米,车箱纵长2.48米,横宽1.56米。学术界认为,由“二号铜马车”,可以窥见秦代帝王所乘 “安车”之一斑。 秦始皇当年东巡所乘之四马牵引的“安车”,比之“二号铜马车”当然要富丽堂皇得多,但因为秦国实行“车同轨之政策”,其尺码规格不会相去多远。据此,我们可以推想当年始皇由武关归咸阳所经之秦楚要道——商於山路的路况并不很差。因为,此路在始皇之前的近百年间曾是秦楚兵车多次往来交战的要道;更何况秦于元前220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入险阻”修筑“驰道”网络时,不会不对次年始皇东巡返回所经之商於山路悉心整修。秦岭山道狭窄,经过扩修之路诚然不会像正规“驰道”那样宽阔;但是,在保证横宽1.56米的始皇“安车”通过上,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以上认识,仅是依据文献资料做出的推想。真实结论,尚待日后考古新发现去验证。 (体育系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