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校教师的专与博
文章字数:943
一日读报得如下消息一条:北京某高校的某教师给2008级新闻专业学生上新闻学原理、外国新闻传播史、网络文化传播、大众文化研究、美学和视听语言6门课。该教师本人本硕读的都是中文专业,博士念的是电影学专业。可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一些学生直言他的授课水平不够高:“他在上课时滔滔不绝地引用案例阐述相关理论时逻辑上颇为混乱,同学们满脸疑惑的表情较为常见。” 笔者窃疑:时下高校此类“万金油”现象应不在少数。笔者以为:高校要培养合格人才,“万金油”须休矣。合格的高校教师需在自身知识的“专”与“博”之间找到辩证的契合点为自己定位。 专的内涵:从非智力因素层面讲,专应该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智力因素层面的专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综合两个层面的含义归结为一句话,教师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博的内涵:纵向讲,博是指深;横向讲,博是指宽。教师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宽度是教好学生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只具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就能胜任教学工作,就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的非专业性知识也是优秀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必备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非专业性知识一定要广博。退一步讲,如果一位教师的专业知识真正钻研到一定深度和宽度的话,那他的课外知识一定是很广博的,因为他一定是一位爱读书的人,而且个人的兴趣会十分广泛。一位爱学习的教师总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为时代在变化,知识在更新,新人、新事、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孜孜汲取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上传授知识,在课下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根据当时即时情景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自然而然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趣闻、增进了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听你的课、愿意跟你交流、愿意向你吐露心声。 博与专是辩证的统一。“有鸟将来,张罗待之,得鸟者一目也。今为一目之罗,无时得鸟矣。”博而不专则滥,专而不博则孤。教师能否恰当处理博与专的关系,既关系到教育发展、学生成长,也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工作水平和个人发展。 人常云: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这也许是对博与专辩证关系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