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文章字数:1,837
★李彦广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党委审时度势,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凸显地方性和应用型。近年来,校团委紧紧围绕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主题,以“实践”为突破口,坚持以 “体制化运作+项目化管理+全方位参与+全媒体宣传”为思路,充分利用团学阵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搭建实践平台。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充分提升校园创新实践的土壤厚度 好的激励政策可以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实践育人创造良好的环境。近几年,学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新实践工作的制度与政策,如: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及部分专家、学者任成员的大学生创新实践专家委员会,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和活动过程给予全方位指导;落实相关经费,加大学生每年创新实践项目的立项资助,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科技赛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计算其工作量,减轻专业教师科研压力;对在学生科技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师生典型,优先授予各类荣誉称号;推进科技创新第二课堂学分制,将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列入大学生学分制教育中。 二、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浓郁学术竞赛活动氛围 大学生“挑战杯”及学科竞赛作为学校创新育人的重要载体,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提升科技实践能力方面,在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投身创新实践活动中,在营造校内“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博学广知”的良好氛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团委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创新计划大赛,建立专门服务于各种赛事的创新实践网,为各类竞赛积极做好组织、培训、选拔、服务工作。创新实践活动自2009启动以来,参与人数达1300人次,取得省级奖16项,其中3人取得金奖,为广大同学探索科学、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舞台。 三、以学术科技类社团为载体,积极推广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普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调动各类科技类社团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好学术科技类社团组织灵活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引导其依托专业力量强的系,不断强化学术科技类社团对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孵化作用。校团委指导并积极组织学术科技类社团紧密联系专家、教授和实验室,积极举办各类学术讲座、科技培训、实验室参观等活动,对广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训练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依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外,更离不开专业教师对学生的系统培养。培养人才关键在“学以致用”,重点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近年来,我们组建了教师指导团队,团队成员既包括新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还包括在工程试验系列有实践经历的工程专家,这样的“双师型”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起到了双促进作用。 高水平学术科技活动能作为科技育人的有效补充。校团委根据我校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科技节、科技月等形式为载体,通过举办青年大讲堂、学术演讲、沙龙交流、科技作品展等活动,为校园科技文化营造氛围,以高水平学术科技活动为补充,持续提升课外学术科技影响力。 五、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实现创新实践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对接 科技创新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对于大学生来讲,除了学习科学知识外,还要特别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相结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创新成果,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我校在陕西省第九届“挑战杯”活动中有四件获奖奖作品都是在2012年社会实践中完成的。 六、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延展,搭建好学生创新桥梁 根据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为引导学生研发出符合地方特色的调研报告和技术,校团委积极推动校地共建、校企联动,建立了一批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帮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企业、走进科研机构。通过导师带徒的形式,让大学生在实践当中参与科研课题、项目,增加从事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高校共青团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进一步加大实践育人的力度,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发明的机会与实现梦想的舞台,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