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改革大势 力推评建之行——三论学校改革
◆本报特约评论员
文章字数:2,664
凡事皆有势,凡事皆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势”的观察、分析、把握和对应是很关键很精彩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以此审视我校的改革不无重要启迪。 其一,科学把握局势,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常言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作冷静、理智地“当局者”,必须换位观察,换位思考。即如笔者言“跳出山门外”。若不把我校放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区域行业发展的大局中,放在省内外高等教育的动向中,进行前后左右的全方位比较,恐怕很难产生校内改革的强大压力和强烈冲动。 从全局看我们的改革是一小步,但就自身而言,迈出的却是一大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将愈益显现。由此出发,围绕这轮改革诚如学校一再所言,改革是倒逼出来的。尚存的认识上的分歧应当搁置,而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学校设计的改革目标上,把智慧凝聚在各二级学院、各部门所分解的改革任务和举措上,因势而谋,因势而动,把本单位的改革事宜策划好,把应干的改革的活落实推进好,用改革的成效最终检验、深化关于改革的共识。不搞无谓的争论。 其二,主动顺势而为,勇于破解改革的难题。就国家而言,中央的判断是改革已经步入 “深水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改革的决定,用“全面深化”的重量级词汇来强调新一轮改革的重大性、关键性、全局性。而就我校这样一个基层的高教单位而言,改革的性质和特征恐怕也有相似性。现在机构改革的初级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在接下来的阶段里,改革的目标将直指机构的实质性运作。从学校到二级学院及各部门,从各级领导到每一个教职工都必须十分清楚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题之不清,所改为何:题之不立,力法何处;题之不破,垒台何起。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以破题为动力推进改革,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培育学校的特色,打出学校的品牌。诚如社会各方所诟病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莫过于办学、办专业、培养人才的同质化。高校的改革就是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破解 “同质化”的难题。“同质化”所概括的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趋同现象。中国的高等教育自近代发端以来,先后经历了以西方和日本为模板的“师夷”和以苏联为典范的“苏式”两大学习阶段,既催生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也伴随着许多曲折,从单一价值取向的模仿到多元价值取向的整合,再到自主价值取向的逐步确立,无一不受社会制度变迁的牵制及深刻影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性主题是确立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历史的走向自主性,即探索出一条既承接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方式,又融汇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有鲜明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应当说,我们正处于破题之中。具体到我们学校解决“同质化”的“破冰之举”才刚刚拉开帷幕,具体到每个二级学院,每个专业,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同质化”难题的困扰,都存在破解“同质化”的艰巨任务。而且,令我们倍感煎熬的还来自于明年上半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大考。(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无论是改革的内容还是改革的时间表,留给我们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的确时不我待。双重压力之下,任何犹豫、等待都无益于贻误战机,自断前路。我们的选择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攻坚克难,“杀出改革的一条血路来”,赢得背水一战的胜利。这是关于学校“学籍”的重大考验。 陷入高教“同质化”的泥淖我们是不自觉的,而走出“同质化”的窠臼却需要我们办学的自觉、勇气和坚毅。走“同质化”的套路可能省力,但这类大势已去“此路不通”。另辟蹊径,走出特色之路,要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却是唯一的希望之路。校,院部两级办学主体一定要聚全校(院)之力,全员之智,全力以赴攻克“同质化”难题。首先要做足调研之功,在充分占有本学科尤其是本专业、本课程、本行业、本地方发展现状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分析,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出“同质化”问题的症结;其次,要谋好破题之方。我校现有9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面临着本科教育规范化、特色化的双重任务,在向本科“国标”看齐的规范化中凝练具有地方和校本的特色。用特色来固化、优化规范化。这是高校履行育人、服务基本职能,两个既相区别又不可分割的方面。用改革破解“同质化”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唯一途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一院一方,一系一策,一课一计”的思路,从理念、目标、方案和每个环节进行缜密周详的整体设计,作好一以惯之,上下左右打通。也要基于改革的循序渐进性,从政策、管理等方面鼓励系、室和教师积极探索,发挥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两种优势。 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特色、育人特色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支撑。涉及众多的关系,如老专业与新专业、文科、理科与工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专业建设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即使办学定位的“地方性”也有丰富的内涵,如为学校所在地服务与生源多样化的关系。专业、课程的地方性特色与学生就业去向的地域、行业性特征的关系等等,每一对矛盾。每一种关系的 解处理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特色”说易行难,非得在明晰的方向指导下,要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经年累月方能形成。我们要把各个局部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改革成果与全校全局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对接好、协调好,积小胜为大胜,真正使学校、使每个院部、每个教师都能在大局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享有自己的话语权。 其三,要以势造势,形成奋为向上的良好状态。改革乃大势所趋。现在,本科教学评估在即,改革正在深入。我们要顺势而为,自己必先有良好的态势。教学、管理、服务都应进入以评估为主导的 “竞技状态”。状态是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的综合体现,在不在状态,状态佳不佳,反映学校干部、教职工和学生价值取向和追求,检验学校治理水平、干部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古人讲:“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把我校评建工作看作是深化改革重大战役,那么“临战”状态是否呈现出来?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的士气如何?这是分析形势研判工作的重要标准。气可鼓而不可泄,气要一鼓到底,不可鼓鼓泄泄,来回折腾,造成“辙乱”“旗糜”,那就很难把气再鼓起来。这是打仗的道理,也是搞改革、促发展的通理,各级领导班子、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要抓住有利时机,盯紧评建目标,思想再发动,认识再统一,行动再跟进,把任务分解的细细的,士气鼓的足足的,把时间抓的紧紧的,出勤、出力、出活,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做好评建的每一项工作,切实发挥评建对学校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特色化,真正办出让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