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芙蓉见素犹喜
★李三清
文章字数:1,304
    七月酷暑难耐,在一个慵懒的午后,坐在一棵大榕树的树荫下,捧读吧啦的散文集《见素》,犹如春风拂面,舒适柔软。她的文字绵密细腻,艳而不妖,哀而不伤。她如耳语般将内心最深沉的爱娓娓道来,仿佛波澜不惊,让人于无声处听到心的惊雷。
    提及当前的散文,很多人会想到四个字“无病呻吟”,这仿佛成了青春文学、萎靡文学的一个通病。读完吧啦的这本书,我十分欣喜。她是真正有感而发,而且用心去感悟生活,所以她笔下的日常细物才会既烟火味十足又充满灵气。她用心地记录关于成长,关于蜕变,关于思念的心路历程,不断总结和归纳。她将细碎的生活点滴,关于爱情,关于父母,关于师长,关于友人,别人不屑一顾的细微之处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用流畅优美的文字付诸笔端。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万物有灵且美”,是对日常细物的描写,衣着、服饰、首饰,她的描写细腻生动,充满温情。“散淡如珠”,生活的琐碎,就像一地散落的珍珠。它们透过尘埃,在白日里发出银色的光亮。她用文字这根针线将它们挨个地串起来,于时光的罅隙中捡拾善缘与幸福。“流光里的记忆”,仿佛是一段段地回放她的成长历程,她痴迷的鱼香味,念念不忘的红烧全鱼,让我感同身受。虽然我们远离了家乡,在外奔波,但是对家的眷念始终在心灵最深处。“柔软的存在”,记叙了对父母的深爱、感激、理解,他们相敬如宾的爱情和婚姻让她相信爱情的美好。“情深似海”,年少时,她以为惊涛骇浪就是爱情,现在她觉得,犹如深海一般平缓安静的爱情才能历久弥新。千万句山盟海誓,也不及与爱人一粥一饭白首不相离的烟火日子。
    吧啦的文字风格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她自幼学画,学设计,还学过钢琴,学过播音主持。24岁的吧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那份对美的感知与探索在潜移默化中润泽了她的文字。
    吧啦自幼酷爱读书,在孩提时代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对书的酷爱,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父亲博学多才、儒雅风趣,还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迷。虽然家境不算富裕,但他几十年来收集了涉及各种学科的几千册书籍。吧啦爱书,上大学时,吧啦有一个习惯,总是每个月拿出一大半的生活费去买书,为此甘愿生活拮据。书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润泽了她的耳目,让她因着书的的陶冶,拥有了一颗更加明媚丰盈的心。
    吧啦来自美丽的湘西小镇,身上有着湘西女子特有的灵秀,她不断地出发,不断地行走,不断地追逐自己心中深藏的文学梦想。她的这本散文集,更像是一部自传,见证了她从茉莉到月季的蜕变,记录了她十年逐梦的全过程。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她从十四岁到二十四岁十年间的部分作品,因年龄跨度大,有的文章稍显稚嫩晦涩,仿佛是一直在叙述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像是一部心灵日记,难免显出自大和自恋。她的审美观念因过于浓重的个人色彩而略显偏激,在自己构筑的精神乐园里乐此不疲,对外界也不免显得疏离。
    不可否认,她带给我们美丽而愉悦的感官享受。她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年轻女子,一袭雅致绚丽的民族衣裙,亭亭玉立,如一朵出水的芙蓉,不胜娇羞。她把自己站成了一道别人眼中的绮丽风景,自己却浑然不觉。她动若狡兔,静若处子。她的文字纵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我也不忍心苛责,因为她是一位世间少有的温婉明丽、明媚美好的女子。
    (作者系武汉工程学院2009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