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灿烂的阳光,前进,前进,再前进!
文章字数:1,640
光阴荏苒,倏忽间《商洛学院》这份小小的报纸已经出版到200期了。这一刻,我们的心情就像普天下的父母一般,仿佛看着自己精心养育的孩子,昨天还在牙牙学语,一转眼就已经亭亭玉立了。
自2002年4月15日创刊以来,《商洛学院》一直在各方的呵护下,稳健成长着。12年来,我们的编辑工作人员有的转调其他岗位,又不断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我们的学生记者更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原来的校报记者团也随着业务的发展转型为现在的大学生通讯社。人员虽然在流动,但是学校党委对校报的重视一如既往,我们的编辑和学生记者对办好报纸的激情一如既往,特别是广大师生和读者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一如既往。
12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结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方针,开展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成长成才张目的宗旨,积极宣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经验,围绕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师生学习生活,为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新进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创刊200期之际,我们首先要感谢上级领导和学校党委的关怀和指导,为我们指明了办报方向,保障了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我们还要感谢广大师生的关注与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稿源,活跃了报纸的栏目和内容,并及时为我们指正工作中的失误。还有广大社会人士、文学爱好者和以贾平凹老师为代表的商洛知名作家,是他们的投稿和建言促进了校报文化水准的不断提高。最后要感谢的,是曾经为这份报纸付出过心血和智慧的历任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和学生记者们,没有他们过去的努力,就没有校报今天的成就。
回首这200期报纸,我们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获得第一项“陕西高校新闻奖”,到多次荣获“陕西新闻奖”;从首期月刊发行、2000份的印量,到现在半月刊、6000份的印量,《商洛学院》已经度过了坎坷的初创期,走进了发展的成熟期。在校报创刊100期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都曾邀请报界专家、文化界人士和校内师生总结交流办报经验,研讨校报改革之路,为校报发展建言献策。校内外各界人士对《商洛学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也为《商洛学院》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回望昨天,这些诚挚的话语音犹在耳,我们的报纸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200期,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节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看到的是灿烂的阳光和美好的未来。
我们不可否认,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新闻网的健全和校园微博、微信平台的发展,校报正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立体式的挑战。对于我校来说,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校报作为一张报纸的信息服务功能日益面临着与教学科研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窘境。但与此同时,校报特有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高、信息精要和报道厚重、方便阅读和易于保存、新闻组合的独特与版面设计的美观等优势依然明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前,我校正在向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道路上大步前进,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内部机构改革活力无限,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新成果不断涌现,这都为我们校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商洛学院》有着良好的办报传统,更乘着学校发展转型的“东风”。我们将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校园的理念,抱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学校事业的无限热爱,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深入到师生当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新闻做“活”,以“可读性”吸引每一位读者。我们还将进一步树立“精品新闻”意识,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作品,用好消息、好通讯、好言论、好版面、好栏目、好专题、好图片来引导舆论、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弘扬新风。
在校报创刊百期的时候,编辑部曾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为题发表专文,对校报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抒发我们的壮志豪情。今天,在校报创刊200期之际,我们壮志不减、豪情满怀。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继续迎着灿烂的阳光,大踏步地前进,前进,再前进!
自2002年4月15日创刊以来,《商洛学院》一直在各方的呵护下,稳健成长着。12年来,我们的编辑工作人员有的转调其他岗位,又不断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我们的学生记者更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原来的校报记者团也随着业务的发展转型为现在的大学生通讯社。人员虽然在流动,但是学校党委对校报的重视一如既往,我们的编辑和学生记者对办好报纸的激情一如既往,特别是广大师生和读者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一如既往。
12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学校党委中心工作,结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政策方针,开展宣传工作;始终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成长成才张目的宗旨,积极宣传学校教学科研成果和经验,围绕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师生学习生活,为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新进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创刊200期之际,我们首先要感谢上级领导和学校党委的关怀和指导,为我们指明了办报方向,保障了必要的经费和设备。我们还要感谢广大师生的关注与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稿源,活跃了报纸的栏目和内容,并及时为我们指正工作中的失误。还有广大社会人士、文学爱好者和以贾平凹老师为代表的商洛知名作家,是他们的投稿和建言促进了校报文化水准的不断提高。最后要感谢的,是曾经为这份报纸付出过心血和智慧的历任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和学生记者们,没有他们过去的努力,就没有校报今天的成就。
回首这200期报纸,我们从最初“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获得第一项“陕西高校新闻奖”,到多次荣获“陕西新闻奖”;从首期月刊发行、2000份的印量,到现在半月刊、6000份的印量,《商洛学院》已经度过了坎坷的初创期,走进了发展的成熟期。在校报创刊100期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都曾邀请报界专家、文化界人士和校内师生总结交流办报经验,研讨校报改革之路,为校报发展建言献策。校内外各界人士对《商洛学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也为《商洛学院》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回望昨天,这些诚挚的话语音犹在耳,我们的报纸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200期,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节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看到的是灿烂的阳光和美好的未来。
我们不可否认,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新闻网的健全和校园微博、微信平台的发展,校报正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立体式的挑战。对于我校来说,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校报作为一张报纸的信息服务功能日益面临着与教学科研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窘境。但与此同时,校报特有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高、信息精要和报道厚重、方便阅读和易于保存、新闻组合的独特与版面设计的美观等优势依然明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当前,我校正在向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道路上大步前进,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内部机构改革活力无限,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新成果不断涌现,这都为我们校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商洛学院》有着良好的办报传统,更乘着学校发展转型的“东风”。我们将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校园的理念,抱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和对学校事业的无限热爱,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深入到师生当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新闻做“活”,以“可读性”吸引每一位读者。我们还将进一步树立“精品新闻”意识,不断推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新闻作品,用好消息、好通讯、好言论、好版面、好栏目、好专题、好图片来引导舆论、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弘扬新风。
在校报创刊百期的时候,编辑部曾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为题发表专文,对校报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抒发我们的壮志豪情。今天,在校报创刊200期之际,我们壮志不减、豪情满怀。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将继续迎着灿烂的阳光,大踏步地前进,前进,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