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文章字数:1,645


    11月6日至7日,由我校与丹凤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西安市委常委、副市长吴义勤,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蒋惠莉,陕西省教育厅副巡视员高晶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李国平,商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淑慧,校党委书记张景书出席开幕式,并分别作了讲话和致辞。校长刘建林主持开幕式。商洛市副市长刘荣贤,丹凤县县长郑晓燕,穆涛、李星、王春林、韩鲁华、孙见喜、段建军、李震、杨乐生、冯希哲、仵埂等专家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由我校“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所”、《商洛学院学报》编辑部、陕西省作协《小说评论》编辑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贾平凹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会议以“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贾平凹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贾平凹与他的‘创作基地’——商洛”“贾平凹与丹凤文化建设”为主要议题。
    贾平凹在开幕式上以《我的故乡是商洛》为题,做了情真意切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商洛的热爱,指出商洛是自己文学立身的全部,这里虽然比较贫穷,但山和水以及阳光、空气却纯净、充裕。他说,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自己一直是商洛的一颗草木、一块石头,一只鸟一只兔,一个萝卜一个红薯,是商洛的品种,是商洛制造。针对文学创作,贾平凹指出,人的一生是爱的圆满,在世上受到太阳的光照,水的滋润,食物的供养,所以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音乐、绘画、文学的才情。对于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贾平凹指出,这次近百位杰出的专家学者来到商洛,是商洛的荣光,也是自己的荣光;自己是“核桃命”,核桃是商洛的特产,要砸着吃,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建议与批评,供自己学习吸收。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与贾平凹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春林教授分别作了“从《废都》到《老生》”“贾平凹与中国当代小说”的专题报告。在校长刘建林、纪委书记王思怀等的陪同下,与会专家们参观考察了贾平凹故居、贾平凹文学艺术展区、“清风街”民俗文化体验区、商於古道文化演艺区等处。在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专家们认真观赏了贾平凹的部分珍贵手稿、书画作品及影视系列作品。在古朴典雅的贾平凹老宅里,专家们与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等家人聊起了贾平凹的生活和创作经历,现场追寻大师的成长足迹。小说作品中的“白雪家”“引生家”“夏风家”“万宝酒楼”“武林豆腐店”“大清堂药铺”“高兴家”等原型一一呈现在眼前,引起了专家们极高的兴致。在贾平凹亲笔题写的“清风街”牌楼下,大家畅聊起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高兴》与“清风街”的文化渊源。与会专家学者还分组开展了学术讨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这一主题,对贾平凹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色,以及其作品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评价与探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韩鲁华教授在闭幕式上对本次研讨会及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多年来,学术界对贾平凹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其作品上,对于他创作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次研讨会以“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为命题,在全国性学术范围内研究贾平凹的整体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贾平凹的故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尚属首次,特别是会议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前往贾平凹先生的故乡丹凤县棣花镇进行实地考察,丰富了大家对贾平凹成长环境与创作源头的切身体会,使商洛的真实面貌与贾平凹先生的文学创作,在研究者的心目中建立起了互文性联系。
    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凤凰网、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陕西省教育厅网站、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华商报、商洛日报、商洛广播电视台、商洛新闻网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级各类媒体累计报道50余篇(次)。
    文/图 王霄飞 宣传部 丁华 李欣大学生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