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文章字数:2,266
    编者按:在我校召开的“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主题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新见迭出,本报现摘录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袁与读者共享遥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我希望,此次研讨会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在中国当代文学里,贾平凹研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当代文学的很多的现象、很多的特点,都可以在贾平凹先生的作品里面找到。除此之外,他源源不断的创作力,他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的关系也值得深入研究;第二个是贾平凹和商州的关系:贾平凹和商洛已经成为两个互相成就的文化符号,贾平凹离不开商洛,商洛离不开贾平凹,贾平凹对于商洛的文化影响以及商洛给予贾平凹的写作动力和源泉,这个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珍惜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高晶华(陕西省教育厅):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一部部作品也饱含着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对区域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不仅提升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气质和品格,而且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品味、魅力和灵魂。商洛学院在商洛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平凹先生作品研究方面有很大的作为,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厅对商洛学院提出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商洛学院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切磋,适时协同研究、协同创新;第二,希望商洛学院把贾平凹研究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希望商洛学院把贾平凹研究和商洛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李星(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废都》是标志着贾平凹作品走向新的成熟的一篇小说,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秦腔》中透露着商洛农耕文化的衰落,作品深入时代,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人心理、文化的困境和尴尬。贾平凹的作品考察了作家创作和辉煌时代的关系,是贴近社会、贴近心理的文学。具有介入现实、关注时代、深刻揭示时代心理的勇气。深层次来说,他的作品是放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中,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述中国人的故事。
    王春林(山西大学):从当代文学史的角度,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这样一个角度来给贾平凹定位。首先,支撑着中国当代文学,支撑着将近40年历史的中国新世纪文学存在的其实是这些50后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所以对这些作家的文学创作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意味着这是对新世纪文学的一种回顾和总结,甚至可以说它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其次,我觉得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客观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但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文学与语言的重要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我们的新世纪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获得了世界的承认,最起码是获得了西方文化的认可。所以,从他们的获奖中,我们除了肯定他们的才华之外,还必须注意到在他们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个可以叫做汉语写作高原的东西。
    李国平(陕西省作家协会):贾平凹的文学代表了先进的时代精神,也勾勒了新时期文学的进程。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评价贾平凹也是在评价我们中国的当代文学。从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对话的视角来说,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最具有实力与成就的这一批作家之一,贾平凹的创作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因此,本次贾平凹与现当代文学的研讨会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希望同学们在校时注重人格的塑造和作品的鉴赏,从专家学者们的学术研讨中获得启发。
    孙见喜(太白文艺出版社):有人说贾平凹的小说是双向批判,这是就中西文化而言的,但是他的双向批判是在中国的沙场上进行的,这是一种搏杀,自己和自己的搏杀,自己和中西传统文化某种价值观的搏杀,这种搏杀是在    中国这个舞台上进行的。从语言到人物到言行方式,几乎渗透了他文本的每一个毛孔。当然,文化是一盏灯,在这个高层次的冷光源照射中,他秉烛独行。贾平凹以及他这一代作家下一步需要强化信仰,明确信仰,秉烛而去,正道直行,这样目标的达到才有希望。哪怕你信仰一座山,哪怕你信仰一片湖,哪怕你信仰一块石头。写作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把人的精神属性提到前面,要使精神上一个新的高度,必须有一个信仰的目标。商洛作协,成立一个贾平凹作品翻译基金,一起来发展商洛文学、陕西文学。贾平凹既是商洛的贾平凹,中国的贾平凹,又是世界的贾平凹,陕西要加大力度进行文学翻译工作,让贾平凹走出去,与世界接轨。要翻译一个作品,需要读一百本文人名著,再提汉译英。不同国家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作品翻译需要和有水平的外国文学博士合作,中西合壁,翻译出来的作品才能完美。
    邰科祥(西安工业大学):我们对一个作品的评判不能就单个作品说单个作品,换个说法,意境叙事已经达到共识了,而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叙事结构。我们对贾平凹的研究不光要有宏观视野,还要注意贾平凹的文学主张。贾平凹有文学理论的构建,他的很多长篇小说都有后记,一方面是对小说写作过程的回顾或解释,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的文学观点。我们在评价他的文学作品时要结合他的文学主张。除此之外我觉得不能受制于他的文学主张,还应该超脱出来。
    史习斌(岭南师范学院):贾平凹笔下的很多人物处于一种传统的乡村和现代都市中间的一个夹缝生存的状态,也就是小城文化的一种状态,表现在主人公想进入城市,但是又进不去,最后只能回到乡土,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小城文化的特质。我们以前探讨贾平凹的文学地理的空间,一个是以商州为代表的乡土的空间,一个就是以西安为代表的都市文化的空间,我觉得他还有第三个文化空间,就是小城文化空间,小城文化空间成为了他对乡村和都市之间的衔接,成为了他这一种意识冲突的一个缓冲的地带。
    (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