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致辞
文章字数:1,330

□黄元英 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主任
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朋友,以及向往学术的青年学子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由商洛学院和丹凤县人民政府举办的“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此前各项任务:开幕仪式大气磅礴,主题报告卓荦超伦,棣花之行故里朝圣,《带灯》演出荡气回肠,小组研讨新见迭出,可以说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
昨天下午,大家兴致勃勃地考察了贾平凹先生的故里——棣花。棣花古镇,在丹江北岸。这丹江虽然是汉江最长的支流,其实它不是一条江而是一条河,丹江两岸的民众称作州河,贾平凹先生也喜欢称之为州河。州河从贾平凹门前流过,出了商南县白浪镇就进入河南湖北境内,汇入汉江长江,奔向浩瀚的大海。十几年前我在白浪街考察时,发现临街一座旧房墙壁上有一首无名诗,其中一句是这样写的:“丹江携诗去,告与大海知”,曾让我驻足留恋,无限感慨。这次“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我忽然又想起这条河、这句诗。这条商洛人的母亲河就发源于商州,在秦岭南坡里穿行。秦岭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镶嵌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商洛恰似这幅山水画里的人家。而作为丝绸之路延伸线的商於古道和丹江航道又构成中国古代的南北大通道,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记忆。这里,就是商洛,就是贾平凹先生的生养地,他的文化根系、情感密码都系于这块叠加着自然之秀和人文之美的神奇土地;这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基地,也是贾平凹艺术之河的上游。贾平凹先生昨天在开幕式上说“我的胃仍然是洋芋糊汤的记忆,我的口音仍然是秦岭南坡的腔调”“我已经无法摆脱商洛,如同无法不呼吸一样,如同羊不能没有膻味一样。”“至今我写下千万文字,每一部作品里都有商洛的影子和痕迹”。但是我们清楚,他属于中国属于世界。贾平凹笔下的“商州”世界,是商洛的也是中国的;贾平凹眼中的世道人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像不舍昼夜奔向大海的丹江一样,贾平凹的文学艺术发展之路,也清晰地指向了世界文学的殿堂。基于此,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商州,共同研讨这位以商洛为基地的世界级作家,就具有特别的意味和感受。大家在会议期间的交流碰撞,视野宽广,深刻新锐,纷呈胜义,充分展现了各位专家的学术风采,全面呈现了与会代表对“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这个学术命题的探究和解答,达到了研讨会的预期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次学术研讨,不只是成为一种过去时态的历史对话,其多重意义将与贾平凹的文学艺术生命一道走向开放宽广的未来。
在盛会即将结束之际,我受主办方委托向三天来为大会付出真心、流淌汗水的各位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大会的承办单位,向理解包涵我们服务工作的各位代表表示谢意。此刻,我更要向各位专家深表敬意!会议的精彩源于你们的学术支撑。向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深表感谢!会议的成功因为有你们的关心支持。
欢聚总是短暂的。在短暂却深刻的交流中,我们已经结下友谊。希望各位代表,有空闲有机会时再来商州,到商鞅封地、平凹故里,商山脚下、丹江岸边,走走看看,对商洛学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的百余名教师,愿成为你们永远的真诚的东道主!
现在,我宣布2014中国商洛“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祝各位代表一路平安,幸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