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贾平凹、贾浅浅后记
文章字数:1,967
                                                                                         □崔倩     大学生通讯社
                                                                                                       一
    初次见到贾平凹先生是在“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开幕式之前。当时,先生在领导们的簇拥下走向图书馆,我在200米开外远远看见人群逼进,当时在一号楼上课的同学们和我一样激动,都纷纷围在窗边拿起手机拍照。会上听了先生的发言更是感动非常,“云是地的呼吸形成的,人是从地缝里冒出的气”、“当你看到一朵花而喜爱的时候,其实这朵花更喜欢你”、“死亡是死者带走了一份病痛和疼痛,还活着的人应该感谢他们”……这些“名言”句句滋润人心,体现文学大家的大智慧。在场同学在网络上对先生的发言几乎进行了直播,“贾先生的话”在各大社交软件上以刷屏之势被疯狂转发,成了每个人挂在嘴边的“长脸神器”,同学们也都“跪求”先生发言稿和录音,于是一位文艺界新“男神”诞生了。
                                                                                                       二
    大学生通讯社负责本次研讨会的全程跟踪报道,自然不会放过采访贾先生的机会,而先生在到校之前就慷慨地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求。闭幕式结束后,先生如约在接待室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先生穿着黑色夹克,表情淡定,气色与寻常中年无异。我的心情已变得非常忐忑,一是因为近距离地接触先生,二是因为身边有专业的媒体。负责摄影的王老师在我身边说:“不要紧张。”那时我只觉气温骤降,两眼发直,嘴里嘟囔着:“我不紧张我不紧张我不紧张。”商洛电视台的记者优先采访贾先生,语速缓和、面带笑容,完全专业气质!而我只是拿着采访本、举着录音笔站在一旁,俨然榆木一棵,其实当时我脑子正在飞速“彩排”稍后的专访。终于,在电视台记者提问了5个问题后,我上阵了——“老师您好我是商洛学院学生记者崔倩我想代表全校来自17个省市自治区的1万多名同学问您几个问题。”没错,你没有看错,中间就是几乎没有一个停顿,原谅我太激动。先生在我“背问题”时,缓缓地说“你好”、“恩”、“好”,似乎是看出了我的紧张,面容较之前更加温和,这让我稍稍地放松了一点。先生反应极快,问题刚完他便开始回答,而且每个回答都很详尽。在先生回答问题时,我想起进接待室之前,先生的助理就提醒我们先生年事已高、舟车劳顿,要速战速决!“速战速决”意思就是能少问就少问,于是问题来了:我怎样才能做到既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又不被那位助理怒赶出去呢?“学以致用”这个词在这个时候被我诠释地淋漓尽致,我像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一样,在先生每快回答完一个问题时心里开始默念下一个问题,不等先生末尾最后一个字音吐完我就将问题脱口而出,然后再瞟一眼坐在对面的助理,看他不行动我再看向先生。全程大脑被分置三处,紧张采访、紧张先生、紧张助理,所以眉头一直无法舒展。果然,拍出的照片全都苦大仇深,再因我头发扎的比较高,所以被看到照片的同学们嘲笑为“正在悟道的仙姑”。结束专访索要签名时,先生笑着对我说:“签名是最没意思的,握手吧。辛苦你们了。”说罢便一一和我们握手,我反应迟钝,加之左手拿着文具,只单手握住了先生的手,现在想起来深觉冒犯。先生是用手写稿件,果然手掌厚重粗糙,有几处老茧,怕是长期握笔所致。有了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我便满足地回办公室整理录音,专访时情绪紧张,无法专注听先生的回答,将音频整理成文字后才感受到先生情感之真挚、才思之敏捷、逻辑之清晰,他对我校学子提出的希冀更是中肯深刻,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三
    次日早上,贾平凹先生之女贾浅浅老师在语言文化学院“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接受了大学生通讯社的专访。“小贾”老师十足文艺范儿,皮肤白皙,五官确与贾平凹老师相像。她落座后看我们拘谨,便一边拿着我们的采访提纲看,一边说:“大家不要紧张,也不用你们一一提问了,我们就像聊天一样把这些问题过一遍。”于是,她便按提纲顺序,从文学中的作家贾平凹谈到生活中的父亲贾平凹,从贾平凹的作品聊到贾平凹的生活细节。期间始终面带微笑,幸福溢于言表,说至动情处,眼眶渐渐湿润。“小贾”老师很慷慨,几乎回答了采访提纲上的全部问题,语速舒缓、条理清晰,使我们对先生的认识更加立体、丰满,也让之后我们的后期编辑工作十分方便、容易。 
                                                                                                  四
    贾平凹先生在此次研讨会开幕式上说:“有了西安这个角度,我更了解和理解商洛,而始终站在商洛这个点上,去观察和认知着中国。”而作为学生记者,在这次“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研讨会上,我们带着录音笔、摄像机,从开幕前到开幕式,从合影到专题报告,从专访到“清风街”,从《带灯》到分组研讨,再到闭幕式,我们追踪文学巨人的脚步,奔跑前进,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更立体的贾平凹: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挥笔数万的文豪,还是出口成章的睿智学者、是个平易近人的幽默大叔、是女儿眼中温和慈祥的父亲,还是自愿将自己比作“商洛的一棵草木、一块石头、一只鸟、一只兔、一个萝卜、一个红薯”的谦谦君子,我们幸得以“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研讨会这个点,去观察和认知贾平凹,这是作为商洛学院学子值得骄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