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盈:三尺讲台,是我无悔的选择
文章字数:4,840
    编者按:
     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中楼阁,其真正土壤就在于人民群众真实鲜活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就在于人民群众为梦想而拼搏为生活而努力的奋斗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与亲和力,常常在于凡人小事。
    11月19日,我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事迹报告会正式启动,由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教学名师、电信学院刘宝盈教授,生物学院高级实验师于浩世,文传学院王天时教授,体育教学部任晓冬副教授,电信学院张攀同学,艺术学院王聪同学等6位师生组成的宣讲团开始在各二级学院进行巡回演讲。这6位老师和学生,或敬业爱岗、或无私奉献、或助人为乐、或孝老爱亲,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平凡和义举默默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他们的先进事迹虽非轰轰烈烈、可歌可泣,但也感人至深,在平凡中体现出了高尚的精神品质,充分展现了商洛学院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从本期开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人物事迹巡礼”专栏将陆续刊载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成员的先进事迹,帮助师生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受并认同他们的价值追求,并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刘宝盈,1988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分配到商洛学院任教,在26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坚定信念、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先后担任物理系副主任、主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26年来,他教书育人,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先后担任《电路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10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受聘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他曾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他勤奋耕耘,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主持、参与多项省级、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1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体,虽然升为本科院校,但我们的整体科研水平还很低下,科研强校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作为商洛学院的一名教师,我想我有责任做得更好一点。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需要兴趣和热情,需要甘于寂寞的勇气也需要毅力,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当年没有外面的平台,想拿到项目出好成果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进流动站是为了延续研究工作,拓展研究领域。升本后学校各方面都在加快转变和调整以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工作忙而无法脱产学习,所以别人用两年就能完成流动站的研究任务而我从2006年12月进站到2011年1月拿到出站证书用了4年跨6个年头。为了提高自己,更好的教书育人,不负优秀教师的称号,我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职进修。其中的滋味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想象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我叫刘宝盈,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在26年的从教生涯中,没有什么典型事迹,只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给大家汇报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
     1967年,我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几块水果糖就是农村孩子的奢侈品。因为父亲在煤矿工作,所以比起村上其他孩子生活稍好一点,我记事的时候每年父母都会带我去县城玩几次,感觉县城是好地方。母亲因为生产队集体劳动,带着我不方便,所以1971年春,当队上刚办起学校就把我送去跟读了。说是学校,其实就1个老师,3个年级总共不到30个学生,我现在还能记得老师有时不得不抱着哄我的情境。小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后能走出山里,大人和老师告诉我实现这个梦想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上大学,这成了我坚持读书的信念。读完三年级后就得去村里的学校,翻山越岭一天两个来回很辛苦。小学毕业后,同伴们都先后退学了,我坚持读完了初中,1981年初中毕业后被洛南中学录取,经过3年苦读,1984年走出山里、去西安上大学的愿望实现了,我成了我们村上唯一的大学生。想想毕业后就能有正式工作当干部,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啊。1988年7月从西北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本来有机会在西安光机所工作,由于分配政策陕南陕北各回各地,我已经知道要回洛南工作。离校前两天,系上找我谈话,说原来是派遣我去洛南县劳动局报道,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优秀,系上决定调整我到商洛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我想毕竟是地区所在地,又是高校就同意了。临别时同学们都为我们这些陕南陕北的同学惋惜,好不容易出了山又回去了。
     带着一丝惆怅来到这里,当年的校园地方狭小,周围也比较荒凉,教学条件差,100多教职工、400多学生,校徽就是下雨天脚上的靴子,与西安的大学无法相比,和其他青年教师一样多少有些失望。当时教师在社会上也没什么地位,时常听到别人说“你是教书的啊”,那种不屑的语气真的让人恼怒。没办法、既来之先安之,心想着以后有机会就考研离开改行。不久,经过几次试讲后就独立上讲台了,发现讲课也不容易,好在当时多数老师都住在教单楼,条件虽差大家都很敬业,生活不富裕但很快乐,多年后大家都很怀念留恋教单楼的日子。我那时讲授电子技术和电视机原理课程,偶然的机会,听到学生议论老师,说某某老师课讲的好、听的清楚,某某老师讲的不好、听的糊里糊涂,对我触动很大。想想起码不能给学生留下很差的印象,所以就开始认真地看书、查阅资料、备课,主动听别的老师讲课,向老教师请教不懂的问题,经常和学生交谈征求意见,学生也时常肯定我讲的精彩的部分,让我有了成就感。
    后来我又发现仅仅教好书本是不够的。有一件事印象深刻:有人听说我讲电视机课,就想请我帮忙修理电视,电路图我能看懂,但我没打开过电视机,哪敢去修呢?人家说你都讲这课哩还能不会修,是不是嫌麻烦呢,这让我很尴尬,也暴露出黑板上开拖拉机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之后,我借了许多有关家用电器维修方面的书,抄录典型故障实例,把实验室一些坏的收录机、电视机打开对照电路图进行识别分析,半年后我就可以帮别人检修一些小故障了,课也讲的生动了。1991年系上着手进行渗透职业教育、提高动手能力教改试点,暑期派我去成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电视原理与维修课程培训,同时增加相关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实验环节,我们每年都组织学生组装电视,课余时间带领有兴趣的同学在校园进行电器义务维修、和学生一起去同事或朋友家里维修电器,还利用“三下乡”活动去农村搞家电维修,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了一批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年后这些学生总是说起当年学到的这些技能对他们的人生和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回想那些在学中教,在教中学的快乐日子,让我深深理解了“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最好是大海”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体验到了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之上,潇洒自如教学创新的乐趣。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喜欢这个职业和这个地方,慢慢地,职业就成了事业,而且有了为家乡教育事业做些事的责任感。
                                                                                                   二
    随着一届届学生离开,转眼10年时间过去了。1998年,学校鼓励教师外出研修研究生课程,由当时在西北大学进修的老师推荐,我加入了西北大学光子所杨志勇教授的研究团队,在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始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2000年4月学校决定成立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这是学校第一个正式挂牌的研究机构,侯洵院士和张纪岳教授为研究所成立揭牌并题词,给了我极大地鼓舞。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发现尽管自己一直在努力,但知识结构和层次,对专业、对学科发展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特别是科研能力较低,与作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于是,在学校政策支持和家人的支持下,决定继续深造学习,杨志勇老师建议我以同等学历身份直接考西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从2001年春节期间即开始全面迎考复习。要知道离开大学己经10多年了,要考的两门专业课和英语几乎都得从头开始,难度很大,后来听说光子所2000年招收的博士中有一位河南的老师都50多岁了,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下决心准备至少用3年的时间考取。当时,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熟悉管理工作等,只能忙中偷闲抓住一切时间看书学习,几乎没有过娱乐时间,家里事基本不管,2001年暑期,孩子从楼上摔下住院,脑部受损很危险,开学后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才上学。即便如此,周末和假期我常常去西安住在旅馆,就是为了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同时能专心利用课余时间复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4月,在我跨入36岁之际幸运的通过了西北大学录取线,获得了入围资格。面试之前还要笔试政治(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自然辩证法),如果政治考不到72分就不能录取,为了不功亏一篑,必须做背水一战。两个月时间,天天早晚抽时间在学校后坡上背政治题,考前一周还请假住在西安,集中精力复习,那几天时常睡不着,要靠安眠药帮忙。最后终于通过考试和面试,拿到了入学通知书。接到通知书的那天,悲喜交加,终于没有辜负付出的努力,实现了考研的愿望,但接下来将是一场更难的考验。当年西大共录取了94名博士研究生,多数都是应届硕士,作为为数不多的年龄较大的学生之一,时常被淘汰制压得喘不过气。那年学校正式启动升本工作,全校师生都在为顺利升本而努力工作,我第一学期脱产学习,之后几年里多数周末和假期就是在商洛西安的来回中度过的。那几年学校上下热火朝天,我是物理系负责人,工作只能做好不能因为上学而松懈,学业也不能放松而被淘汰,真的是激情燃烧的日子,痛并快乐着。 
                                                                                                       三
    2006年2月学校顺利升本,我也于6月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坐西大校车去新校区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车上,司机听说我是学生去参加毕业典礼,随口就说“还有这么老的学生啊”,把车上的人都逗乐了。同年12月经学校同意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学习,那时很多人包括大学同学都说你已经是正教授职称了,还进流动站,那么辛苦图啥呢。其实我自己很清醒,在科研领域,我们还是一个弱势群体。 
        其间,不少教师向往大城市生活,先后离开这里而且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也有不少人劝我趁那几年高校急需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跳槽去别的高校,但我不想调离,一方面,学校一直以来的支持,在我有一点成绩时给了我不少的奖励和荣誉,仅从道义上都得回来更好地工作;另一方面,纵然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里更需要我们建功立业,我感觉自己已经深深地融入这里分不开了。我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看着校园一天天变的更美丽,工作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我很自豪,因为我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一样为之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用自己的勤恳和奉献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享受着这个平台带给我的荣誉。2001年经学校推荐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同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被学校聘为学科带头人,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多年来除完成教学任务外,主持、参与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1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同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指导和培养了多名青年教师。基于这些成绩,2009年经学校推荐被评为陕西省第五届教学名师。近几年,主讲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作为负责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参与三项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任务,2013年又被学校聘为专业带头人。
    不知不觉中26年过去了,对职业从消极到认可到热爱,对环境从无奈到接受到不离不弃,在这里,我从助教晋升到教授,成为二级教学单位负责人。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可能有事业心,以培养学生成才为己任才会有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教学风格、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本要素。也深切体会到无论在那里,无论什么起点,只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就是一直支撑我在教学上刻苦研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动力,是一直支撑我在简陋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升专业素质的动力,更是一直让我自检、自省,自觉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我的动力。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使命、教师的责任,圣神而又平凡,需要蜡烛精神,奉献精神,更需要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勇气,选择了就无怨无悔,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