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精神文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文章字数:1,592
□米忠良 离退休工作处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魂,是一种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因素。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聚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推动社会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
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光前裕后的重大责任。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功能,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的神圣担当。
在高校诸多的育人元素中,校园精神文化由于其囊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内涵,因而具有十分独特而有效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五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因而它们之间也就必然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共同点是:从教育学角度看,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从社会学角度看,都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从哲学角度看,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从管理学角度看,都属于管理思想的范畴。由五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文化或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相通相融的。
1、办学理念是办学过程中最深处的支配思想,具有决定性,是一所大学最稳定的因素之一,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它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来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的思想理念。在五个概念中,办学理念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它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和源泉。
2、校训既是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凝结,也是办学理念的升华和科学抽象。它是学校应有之风的指向,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功能层面看,校训和办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与此同时,校训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校风是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性体现,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校风蕴含着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是教风与学风的浓缩。因而,优良的校风必然能促进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4、教风不仅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好的教风孕育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的教风则惯纵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等坏的学习风气。
5、学风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好的学风也可以促进教风的发展。
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全部内涵,是一所学校贯穿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和全体学生文化生活乃至全部生活的精神之魂。教风、学风是校风的不同侧面,教风、学风的良性互动是形成优良校风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上讲,教风和学风是影响校风的主要因素,教风和学风的好坏决定着一所学校校风的好坏。因此,可以说教风、学风形成校风,只有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才能培养优良的校风。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相辅相成、互动生成,最终优化校训,使校训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概而言之,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的体现;校训是办学理念的文化反映和哲学思考,是一个学校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凝炼,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决定着校风、教风和学风;反之,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可以优化校训,使校训的训育功能落到实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都是人类在教育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发展性。校园精神文化所集中体现的价值和标准是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等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高等学校作为公民价值观培养、传播的重要阵地,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去,又可以通过师生的切身感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成了涵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魂,是一种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因素。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凝聚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推动社会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
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肩负着立德树人、光前裕后的重大责任。充分发挥高校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功能,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是高校的光荣使命,也是高校的神圣担当。
在高校诸多的育人元素中,校园精神文化由于其囊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内涵,因而具有十分独特而有效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是五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因而它们之间也就必然地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共同点是:从教育学角度看,都属于教育思想的范畴;从社会学角度看,都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从哲学角度看,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从管理学角度看,都属于管理思想的范畴。由五个概念的共同点可以看出,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一种文化或意识形态,它们都是相通相融的。
1、办学理念是办学过程中最深处的支配思想,具有决定性,是一所大学最稳定的因素之一,引领大学的发展方向。它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是来源于实践却高于实践的思想理念。在五个概念中,办学理念处于核心地位,因而它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基础和源泉。
2、校训既是办学理念的提炼和凝结,也是办学理念的升华和科学抽象。它是学校应有之风的指向,是办学者教育思想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功能层面看,校训和办学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它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与此同时,校训决定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3、校风是办学理念的一种实践性体现,是校训的拓宽、延伸和具体化。校风蕴含着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是教风与学风的浓缩。因而,优良的校风必然能促进好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4、教风不仅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着学风的形成。好的教风孕育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不良的教风则惯纵助长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浮躁放纵等坏的学习风气。
5、学风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好的学风也可以促进教风的发展。
校风、教风、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全部内涵,是一所学校贯穿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和全体学生文化生活乃至全部生活的精神之魂。教风、学风是校风的不同侧面,教风、学风的良性互动是形成优良校风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上讲,教风和学风是影响校风的主要因素,教风和学风的好坏决定着一所学校校风的好坏。因此,可以说教风、学风形成校风,只有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才能培养优良的校风。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相辅相成、互动生成,最终优化校训,使校训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概而言之,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的体现;校训是办学理念的文化反映和哲学思考,是一个学校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凝炼,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决定着校风、教风和学风;反之,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可以优化校训,使校训的训育功能落到实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都是人类在教育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和发展性。校园精神文化所集中体现的价值和标准是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等学校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高等学校作为公民价值观培养、传播的重要阵地,既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精神文化中去,又可以通过师生的切身感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校园精神文化成了涵养核心价值观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