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精神文化的灯塔
文章字数:3,165
□刘麦霞 宣传部
2015年4月9日凌晨,我校1号教学楼四楼会议室内依然灯火通明。此刻,校长办公会正在研究一项倾注了全校师生心血与智慧,历时一年而形成的重要议题———审定我校校风、教风、学风。零时30分,此议题顺利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自此,我校有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使我校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校内园林道路名称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校从此有了一整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
树立校名牌匾开启崭新篇章
2006年2月,我校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消息传来,全校沸腾,师生们沉浸在一种经过艰辛付出而取得成功的喜悦之中,急切地盼望着商洛学院揭牌仪式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可“商”“洛”“学”“院”四个字又从何而来?正当校领导们着急的时候,校园中早已有人在思虑此事,这个人就是我校教师米忠良。据米老师讲,2006年寒假的一个早上,在陕西师范大学自习室信手翻阅原商洛师专校报时,猛然觉得报头四个鲜红的大字“商洛师专”就像四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耀着他的双眼,使他想起了全校师生为实现专升本的目标日夜兼程、齐心协力、无怨无悔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情景,当时他就产生了为新诞生的商洛学院制作集字牌匾的想法。得知此事后,时任校长、现党委书记张景书感到非常欣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米老师便着手搜集资料。为了寻找“商”“洛”“学”“院”这四个字,米老师不仅查完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字帖和学校图书馆里的字帖,而且利用休息时间查遍了商州城区大大小小书店里的字帖,甚至连街道所有的书摊都查遍了。就这样,经过大量查阅和反复的剪贴组合与推敲,米老师拟定了四套方案供学校选择。最终,学校选定了现用的“商”“洛”“学”“院”四个字。这四个字中的“商”是頫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所写;“洛”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所写;“学”是唐代书法家李邕所写;“院”是北宋书画家米芾所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心血。2006年5月,陕西省政府举办商洛学院等升本院校揭牌仪式,我校师生代表敲锣打鼓、精神抖擞地将商洛学院的校牌迎回了家,使我校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凝炼办学理念指导转型发展
学校升本后,以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转型发展?用什么样的校训规范师生行为?要形成什么样的校园风气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经商议,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决定发挥全校师生的智慧,凝炼出一套具有商洛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并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2005年,在创建本科院校的时候,我校就提出了“尚教为学”的办学理念并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意为:崇尚教育事业,尊敬教师,重视教学,以学生为本。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及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顺利通过”的目标,明确了“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相应的办学理念也要改变。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对一些高校调研之后,学校领导班子对我校办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在反复斟酌与推敲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既要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又要秉承师范教育优良传统、体现高校育人功能的原则,形成了“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并写入《商洛学院章程》。目前,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并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确定校训校徽扬起精神风帆
我校地处秦岭山区,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却在一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种可贵的精神是无数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这就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
为了将这种精神与文化继续传承,凝炼成学校的校训,根据学校安排,宣传部于2007年4月发布了征集校训的通知。通知发出后,校内师生纷纷投来作品。宣传部经过大量筛选,广泛征求意见,一套能够体现我校办学要求又被广大师生认可接受的校训终于形成了。2010年5月27日院长办公会确定我校校训为“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经宣传部和我校职工赵正明积极联系,最终由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亲笔书写了我校校训及其释义。
在征集校训的同时,宣传部还积极开展校徽征集工作。在征集过程中,得到了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我校校友王家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带领自己的硕博士研究生为我校设计了校标等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并在充分理解我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体现我校名称和办学地点,并以一只飞翔的白鹤寓意我校事业蒸蒸日上的校徽。校训和校徽的确定使我校师生有了可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以及表明身份的标志,扬起了我校师生的精神风帆。
唱响朗朗校歌激励万千师生
2008年暑假,米忠良老师赴河南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空闲时间,他来到黄河柳园口,看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想到了丹江洛水,望着风景如画的万岁山想起了秦岭商山。刹那间,心里闪现出八个字“商山莽莽,洛水泱泱”。就在那一刻,他产生了为学校写校歌的念头。回校后,他就着手创作。党委书记张景书知道此事后非常高兴并立即将自己收藏的书籍《凤岗随笔》(这本书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创作史)赠送给米老师并时常给予关心与帮助。创作期间,时任副校长、现校长刘建林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怀与支持。2010年5月27日,米老师创作的校歌在院长办公会上顺利通过。2011年4月,经过多方联系,原党委副书记左晓民和宣传部部长郭英勇亲手将校歌歌词送到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手中。2011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赛上,艺术系师生经过精心排练,以
动听的歌声和饱满的热情首次唱响了由我校教师米忠良作词、王立平先生谱曲的校歌《正道直行做栋梁》。对学校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文化 内涵的集中体现。一首积极向上、简洁明快、紧扣时代脉搏又凝聚着师生心血与智慧的校歌,对于加深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和凝聚师生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风”一举通过文化薪火相传
“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我校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三风’不仅是对我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总结,更是对以后全校师生行为的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这是领导班子对凝炼“三风”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指示,宣传部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了初评并召集校内专家召开咨询会。经过五次评审、两次大讨论,2015年4月2日,在纪委书记王思怀的主持下,召开了由党委书记张景书、宣传部部长郭英勇、学生处处长石启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增强、青年教师王培峰等15人组成的专家组会议,通过评议,形成了一条校风、一条教风和两条学风的备选方案。原党委副书记左晓民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心系此事,多次对“三风”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9日凌晨,关于审定我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议题在校长办公会上顺利通过。确定我校校风为:积学酌理崇贤彰善;教风为:重教行道守正出新;学风为:勤学尚德明辨笃行。从而,使我们拥有一套体现学校价值理念与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的夙愿得以实现。
从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十年间,全校师生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十年间,在我校师生锲而不舍、无怨无悔的努力下,我校拥有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标识。这些标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案、一句句简短的文字,而是我校师生在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凝炼与升华,在未来的道路上,它们也将成为激励师生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
2015年4月9日凌晨,我校1号教学楼四楼会议室内依然灯火通明。此刻,校长办公会正在研究一项倾注了全校师生心血与智慧,历时一年而形成的重要议题———审定我校校风、教风、学风。零时30分,此议题顺利通过校长办公会审定。自此,我校有了自己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这使我校校训、校徽、校歌、校风、教风、学风、校内园林道路名称征集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校从此有了一整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
树立校名牌匾开启崭新篇章
2006年2月,我校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消息传来,全校沸腾,师生们沉浸在一种经过艰辛付出而取得成功的喜悦之中,急切地盼望着商洛学院揭牌仪式这一神圣时刻的到来。可“商”“洛”“学”“院”四个字又从何而来?正当校领导们着急的时候,校园中早已有人在思虑此事,这个人就是我校教师米忠良。据米老师讲,2006年寒假的一个早上,在陕西师范大学自习室信手翻阅原商洛师专校报时,猛然觉得报头四个鲜红的大字“商洛师专”就像四团熊熊燃烧的火焰照耀着他的双眼,使他想起了全校师生为实现专升本的目标日夜兼程、齐心协力、无怨无悔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情景,当时他就产生了为新诞生的商洛学院制作集字牌匾的想法。得知此事后,时任校长、现党委书记张景书感到非常欣慰,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米老师便着手搜集资料。为了寻找“商”“洛”“学”“院”这四个字,米老师不仅查完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字帖和学校图书馆里的字帖,而且利用休息时间查遍了商州城区大大小小书店里的字帖,甚至连街道所有的书摊都查遍了。就这样,经过大量查阅和反复的剪贴组合与推敲,米老师拟定了四套方案供学校选择。最终,学校选定了现用的“商”“洛”“学”“院”四个字。这四个字中的“商”是頫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所写;“洛”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颜真卿所写;“学”是唐代书法家李邕所写;“院”是北宋书画家米芾所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凝聚着学校领导与师生的心血。2006年5月,陕西省政府举办商洛学院等升本院校揭牌仪式,我校师生代表敲锣打鼓、精神抖擞地将商洛学院的校牌迎回了家,使我校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凝炼办学理念指导转型发展
学校升本后,以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转型发展?用什么样的校训规范师生行为?要形成什么样的校园风气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领导班子面前。经商议,领导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决定发挥全校师生的智慧,凝炼出一套具有商洛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并使这种精神代代相传。2005年,在创建本科院校的时候,我校就提出了“尚教为学”的办学理念并得到了师生的认可,意为:崇尚教育事业,尊敬教师,重视教学,以学生为本。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及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顺利通过”的目标,明确了“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相应的办学理念也要改变。经过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对一些高校调研之后,学校领导班子对我校办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在反复斟酌与推敲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既要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又要秉承师范教育优良传统、体现高校育人功能的原则,形成了“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并写入《商洛学院章程》。目前,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并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确定校训校徽扬起精神风帆
我校地处秦岭山区,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却在一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种可贵的精神是无数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这就是学校的灵魂和旗帜。
为了将这种精神与文化继续传承,凝炼成学校的校训,根据学校安排,宣传部于2007年4月发布了征集校训的通知。通知发出后,校内师生纷纷投来作品。宣传部经过大量筛选,广泛征求意见,一套能够体现我校办学要求又被广大师生认可接受的校训终于形成了。2010年5月27日院长办公会确定我校校训为“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经宣传部和我校职工赵正明积极联系,最终由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亲笔书写了我校校训及其释义。
在征集校训的同时,宣传部还积极开展校徽征集工作。在征集过程中,得到了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我校校友王家民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他带领自己的硕博士研究生为我校设计了校标等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并在充分理解我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体现我校名称和办学地点,并以一只飞翔的白鹤寓意我校事业蒸蒸日上的校徽。校训和校徽的确定使我校师生有了可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以及表明身份的标志,扬起了我校师生的精神风帆。
唱响朗朗校歌激励万千师生
2008年暑假,米忠良老师赴河南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空闲时间,他来到黄河柳园口,看着奔腾咆哮的黄河想到了丹江洛水,望着风景如画的万岁山想起了秦岭商山。刹那间,心里闪现出八个字“商山莽莽,洛水泱泱”。就在那一刻,他产生了为学校写校歌的念头。回校后,他就着手创作。党委书记张景书知道此事后非常高兴并立即将自己收藏的书籍《凤岗随笔》(这本书讲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创作史)赠送给米老师并时常给予关心与帮助。创作期间,时任副校长、现校长刘建林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怀与支持。2010年5月27日,米老师创作的校歌在院长办公会上顺利通过。2011年4月,经过多方联系,原党委副书记左晓民和宣传部部长郭英勇亲手将校歌歌词送到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手中。2011年6月,在我校举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红歌赛上,艺术系师生经过精心排练,以
动听的歌声和饱满的热情首次唱响了由我校教师米忠良作词、王立平先生谱曲的校歌《正道直行做栋梁》。对学校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精神和文化 内涵的集中体现。一首积极向上、简洁明快、紧扣时代脉搏又凝聚着师生心血与智慧的校歌,对于加深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和凝聚师生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风”一举通过文化薪火相传
“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校实际,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能体现我校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三风’不仅是对我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总结,更是对以后全校师生行为的规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这是领导班子对凝炼“三风”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指示,宣传部对征集到的作品进行了初评并召集校内专家召开咨询会。经过五次评审、两次大讨论,2015年4月2日,在纪委书记王思怀的主持下,召开了由党委书记张景书、宣传部部长郭英勇、学生处处长石启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杨增强、青年教师王培峰等15人组成的专家组会议,通过评议,形成了一条校风、一条教风和两条学风的备选方案。原党委副书记左晓民虽然已经退休,却依然心系此事,多次对“三风”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4月9日凌晨,关于审定我校校风、教风、学风的议题在校长办公会上顺利通过。确定我校校风为:积学酌理崇贤彰善;教风为:重教行道守正出新;学风为:勤学尚德明辨笃行。从而,使我们拥有一套体现学校价值理念与特色的精神文化标识的夙愿得以实现。
从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学校有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十年间,全校师生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十年间,在我校师生锲而不舍、无怨无悔的努力下,我校拥有了自己的精神文化标识。这些标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案、一句句简短的文字,而是我校师生在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和价值理念的凝炼与升华,在未来的道路上,它们也将成为激励师生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