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思考
文章字数:2,597
★商洛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范新会教授
开栏语:根据我校内涵式发展实际及学校《关于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任务及分工的通知》要求,宣传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在校报开辟《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栏刊登大讨论相关文章,旨在全校师生中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问题,进一步明确我校的教育观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新生力量,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使命,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着积极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产业要升级,关键是劳动力结构要升级,劳动者价值创造能力要提升。这意味着从国家建设能力要求上需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由此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因此要提高认识,及早谋划、充分准备。当前形势下,“转比不转好、早转比晚转好”商洛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之初就确立了“立足商洛,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4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试点高校,主动开展转型试点探索。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教育部批准,由一批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或由若干所高职院校通过合并、重组而成的公立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新生力量,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使命,不仅满足了当今社会日益扩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而且也优化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促进了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办好应用型本科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就业导向问题,处理好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问题。应用型本科不同与高职教育,如果不搞学科建设、不搞科学研究,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就不能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应用型本科又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不能不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要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首先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要领域,设置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职业导向在专业设置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学科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要与企事业生产和社会服务需要接轨。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要与企事业单位运行模式接轨,既要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知识体系和研究素养,又要加强学生入职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但也不能成为技能单一的普通劳动者。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注重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引进,还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和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了解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研究能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将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第四,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问题
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必须充分调研和掌握本地区主导产业,明确所培养人才将来的服务面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强自己的特色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群支撑特色学科,对接地方主导产业。
2.本科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衔接问题
每个本科专业都针对一个产业领域的多个岗位,因此,本科教育体系更强调专业基础教育,强调知识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教育阶段要有明确的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职业指向,因此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同时要了解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水平,注重培养学生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到现实生产经营中去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群体要求的最大区别是科学研究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要求特别高,应用型本科,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但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教师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掌握和了解科研的前沿成果,才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这也是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前提。
4.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问题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则应该把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因此要注重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和工程训练平台建设,要加强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同时要加强学生应用先进技术和知识改造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培养。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社会实践内涵,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5.师资队伍结构与服务地方能力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学历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就成为解决实质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的布局,又是这类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型发展的实质是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通过转型发展可以使新建本科院校摆脱高等教育弱势群体的尴尬,又可以摆脱重回高职教育的阴影,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开栏语:根据我校内涵式发展实际及学校《关于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任务及分工的通知》要求,宣传部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在校报开辟《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栏刊登大讨论相关文章,旨在全校师生中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等问题,进一步明确我校的教育观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新生力量,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使命,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发挥着积极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产业要升级,关键是劳动力结构要升级,劳动者价值创造能力要提升。这意味着从国家建设能力要求上需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由此可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因此要提高认识,及早谋划、充分准备。当前形势下,“转比不转好、早转比晚转好”商洛学院是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之初就确立了“立足商洛,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2014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试点高校,主动开展转型试点探索。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指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教育部批准,由一批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或由若干所高职院校通过合并、重组而成的公立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新生力量,承载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使命,不仅满足了当今社会日益扩大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而且也优化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结构,促进了该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办好应用型本科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题,处理好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就业导向问题,处理好学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问题。应用型本科不同与高职教育,如果不搞学科建设、不搞科学研究,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就不能实现大学的基本功能;应用型本科又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不能不考虑就业市场的需要,要有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首先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要领域,设置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职业导向在专业设置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学科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要与企事业生产和社会服务需要接轨。其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要与企事业单位运行模式接轨,既要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知识体系和研究素养,又要加强学生入职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但也不能成为技能单一的普通劳动者。第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既要注重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引进,还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工程背景和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了解掌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研究能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将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第四,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问题
本科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必须充分调研和掌握本地区主导产业,明确所培养人才将来的服务面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强自己的特色学科,并设置相关专业群支撑特色学科,对接地方主导产业。
2.本科教育体系与就业市场衔接问题
每个本科专业都针对一个产业领域的多个岗位,因此,本科教育体系更强调专业基础教育,强调知识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教育阶段要有明确的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职业指向,因此要更加注重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水平,同时要了解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水平,注重培养学生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到现实生产经营中去的能力。
3.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
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群体要求的最大区别是科学研究的要求,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要求特别高,应用型本科,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但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对教师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掌握和了解科研的前沿成果,才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教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注重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这也是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前提。
4.实践教学与产学研合作问题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则应该把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因此要注重校内实验基地建设和工程训练平台建设,要加强到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同时要加强学生应用先进技术和知识改造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培养。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社会实践内涵,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
5.师资队伍结构与服务地方能力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学历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就成为解决实质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既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战略的布局,又是这类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型发展的实质是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通过转型发展可以使新建本科院校摆脱高等教育弱势群体的尴尬,又可以摆脱重回高职教育的阴影,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