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文章字数:2,4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形态,培育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人生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应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威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传授给学生或要求学生记住,而是要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切实体现出来,在高校五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都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的内容,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教学、辅导的过程中,把课程教材的理论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融会贯通地开展教育。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密切的联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需要认真领会其精神,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2015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在绪论中专设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2015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结束语标题就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及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总倡导,培养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信念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和强化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人生信念。但五门课程之所以不能够合并成一门课程是因为五门课程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五个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后共同指向一个教育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培育四种精神”,即青年精神、中国精神、道德精神、法治精神。这四种精神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所谓青年精神是特定时代的青年应当具有的成为时代先锋的精神,不同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不同,青年精神的具体涵义也各不相同,但“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则是青年精神永恒的灵魂。青年精神不分年龄,青年不一定具有青年精神,有青年精神的人不一定是青年。当代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这四种精神,才能够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融入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系,探寻具体的方法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原理”课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而是在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类解放为主题,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为着力点,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独特的社会理想和精神追求对价值思维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价值,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实践、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在丰富“原理”课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掌握四个基本”,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特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才能够辨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体现自身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分析了五大发展规律,即世界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五大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尊重普遍性真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根本原因是人类逐渐意识到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求体系转化为人满足需求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驱动人去提高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人类多样化需求的正当化、序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雄辩地论证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价值追求,人类的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密切的联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情况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自觉抵制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十分重要的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需要认真领会其精神,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2015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在绪论中专设第三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2015新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结束语标题就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及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总倡导,培养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信念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高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育和强化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人生信念。但五门课程之所以不能够合并成一门课程是因为五门课程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五个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后共同指向一个教育目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培育四种精神”,即青年精神、中国精神、道德精神、法治精神。这四种精神与“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所谓青年精神是特定时代的青年应当具有的成为时代先锋的精神,不同时代对青年的要求不同,青年精神的具体涵义也各不相同,但“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则是青年精神永恒的灵魂。青年精神不分年龄,青年不一定具有青年精神,有青年精神的人不一定是青年。当代中国公民必须具有这四种精神,才能够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融入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系,探寻具体的方法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原理”课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简单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而是在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人类解放为主题,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发展和完善为着力点,发挥马克思主义自身独特的社会理想和精神追求对价值思维的引领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价值,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实践、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在丰富“原理”课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掌握四个基本”,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特征。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可以有效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才能够辨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体现自身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分析了五大发展规律,即世界发展规律、认识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这五大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真理,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尊重普遍性真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替代,根本原因是人类逐渐意识到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求体系转化为人满足需求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驱动人去提高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人类多样化需求的正当化、序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雄辩地论证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价值追求,人类的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