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触动乡愁
									
									
										文章字数:2,410 
									
									
   黄元英
一直兴趣着台湾,却不知何时能成行。这一次,当波音飞机把我们从咸阳国际机场带上天空,才确信梦已成真。因为转型发展,学校选派二级学院干部暑期赴台湾明新科技大学培训,我有幸随行。接到通知,不由自主地想象着台湾美丽的风景、发达的经济和现代化的生活,也设想着台湾之行可能的收获和发现。在台湾上空,从玄窗俯瞰,大海紧拥的宝岛显得十分瘦小。走出机场,但见建筑物亲近而立,道路曲折苗条,似乎身边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和同伴玩笑“要加紧减肥了”。落脚台湾,地方虽小,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两岸交流中心杨主任专程赶来接机,她50多岁,个子不高,身着运动装,精干随和。寒暄后,她吩咐助理安排好下午行程,自己要返校负责另一个参训团的结业典礼。我们过意不去,她却说“这是我的工作,必须做好”。当晚她就赶到酒店,为我们开展前期培训,详细讲解培训安排和细节,又介绍台湾小吃以及专门为我们准备的饮食安排⋯⋯一口气讲了一个嗦”让我们心里踏实而温暖,尤其是介绍台湾吃、住、行以及购物的注意事项和她的经验,事无巨细,像是母亲的叮咛。她还带了一杯自己熬制的药汤,下午她得知有位老师感冒咳嗽,当晚就送来了药。十点多送她离开,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心想,这是多么好的同胞、多么好的职工啊,这小个子有着大情怀!她出色地发挥了“第一张名片”的作用,充分展示了“第一张名片”的魅力,剧增了我们对台湾以及明新大学的好感。
培训主要在台湾明新科技大学进行,这是一所位于新竹县新丰乡的私立科技大学,在台湾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坚持“全人教育”理念,以“培育兼具实务智能与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为教育目标,产学研和应用人才培养颇有成效。尽管我们这个参训团只有7人,培训也十分认真,内容满满当当。袁校长亲自讲授,回答请教,并邀请我们一起午餐,他的儒雅风度、专业水准和长者之风,让人一见倾心。此后是密集的经验报告、听课讨论和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校内的“角落教室”“实习吧台”“实习厨房”“实习客房”“实习商务会谈室”等实训场地和实战训练,没有一点应付,他们用行动阐释着什么是“实干”和“担责”。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在院系落地生根,异彩纷呈。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温度和活力,汇聚成一种气场,推动人们向前向上。
考察铼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恩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培训重要环节。两位资产过亿的公司老总亲自接待并讲解,温和而真诚,印证了明新大学教师产学研合作和学生产业实习“真心真意、真题真做”的成功经验。企业在合作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降低发展成本,培养吸纳优秀人才(很多职工都是明新大学校友);教师贴近企业,激发创新能力,实现成果转化,拓展事业舞台;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具体岗位上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真实职场环境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因此,这种“走出校园、贴近企业,缩短学用落差”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愈走愈宽,这正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些成功的学校和企业,都有一种朴实沉静的品质,亦如它们单位沉稳低调的大门,看不出一点明星的“范”和土豪的“富”。领导和职工崇尚才能和实绩,每个角色都在集中精力干好份内之事、扛起应尽之责。显然,他们的工作紧张而劳累,但他们在担当责任中享受充实和幸福,就像那位整天在说话和奔波的杨主任。
培训即将结束时,我们就近考察新竹县的城市文化和民间风情。大街上见不到警察和清洁工,听不到汽车鸣号、喇叭广告和商贩叫卖的嘈杂声音,没有占道经营、乱停乱放、插队超车。街巷虽窄,地面干净,各行其道,人车畅通。摩托车穿行于大街小巷,骑车人都带着安全头盔,成为流动的风景。台湾雨多,酒店、商场门口备有雨伞,需要的人自取自还。进出任何店门,可见店员真诚的笑容,并伴随温馨的“欢迎”或“谢谢”。这些细节诠释着“个人守规矩”和“社会有秩序”的关系。走在摩肩接踵的老街,抑或坐在百人同餐的大厅,都不影响同伴交谈,因为没有人高声喧哗。回想此行接触到的学校领导、企业高管、教授、学生以及工人、市民,都是温和言谈。开车接送我们的黄师傅精干老练,有点绅士气质,谈吐儒雅,让人感觉舒服、心生感慨:也许是,心中有他人,就会顾忌高分贝的声音惊扰别人。突然间想起“有知识没文化”这句话,显然,这种语境中的“文化”与学历职称、地位财富没有关系,而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当好习惯成为自然,就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群,支撑社会的文明。
那天恰逢中元节,街道两边民居的中堂和神龛都被点亮,香烟袅袅。和一位在门外烧纸钱的老人交谈,他说台湾中元节要持续一个月。县城内几处庙宇,也像模像样地做着法事。深感没有被现代化生活销蚀传统信仰的人,生活如此厚重而沉静。在街巷拐角处,很容易就遇到一座空间虽小但很精致的“百姓公”建筑,是专门祭祀无主鬼魂“好兄弟”的,无私而宽广的人文情怀让人心生敬重。尽管,自己的经历中没有祭祀“百姓公”的印象,但还是挑动了过去的回忆。那时候,一年四季特别是进入腊月,大人们开展包括祭祀在内的系列民俗活动,后来明白都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除夕晚,成群结队的人打着手电或灯笼,赶往当地香火最旺的神庙抢烧“第一炉香”,祈求吉利,雨雪无阻,信仰使他们劲头十足。现在,家乡有很多民俗已无缘一见。又如贴春联,印刷品替代了手写,全然没有拟联、写联的乐趣和墨香。在明新大学一个电梯门口,见到一幅繁体字对联:寒舍客来人皆醉,朋友临行心已飞。能想象出贴对联时的红光、墨香和笑声。还见到一张迎接新生的“亲师座谈会”海报,让人想起《学记》“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我们这样走着看着,找着聊着,交流各自的发现和收获。有人让我们欣赏他的“好东西”,同伴提醒“看好了,别弄丢,好的东西最容易丢。”“是啊,稍不注意,好东西就不见了!”我不搭边的冒了一句:“想回了!”
赴台前有过多种设想,没想到在那里触动了乡愁。 (作者系文传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