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文学创作探微
									
									
										文章字数:2,500 
									
									★陈敏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有云:“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却无半里平,最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首诗实则写的是镇安县一段山区景致,却正好概括了商洛全境的绝大部分地貌现状。这里面隐含着商洛山水地貌的一个典型的对立统一特色:一个缺水少粮、道路难行、地方经济贫穷落后的地级市,但其人文景色却优美如画。因此,商洛地方经济要得到飞速发展与提升,在笔者看来,只能是以挖掘、开发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主。
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商洛旅游经济的发展方略,使商洛地区率先在全省乃至中国中西部各省中叫响“秦岭最美是商洛”的旅游经济口号,切实分析辖区内旅游生态历史古迹的特色与优势,确定了以文化产业为龙头,率先发展旅游经济,从而促进商洛经济的壮大与繁荣的新思路。而以文化为产业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商洛厚重的文化背景及丰富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底蕴的深厚或者文学创作的丰富拉动了商洛的经济发展。因此,笔者有必要从文化或者文学创作这一角度切入来论述地方性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与地方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二者之间是互推互助的存在关系。
一、古代商洛的“诗歌之路”
在盛唐时期,以都城长安为中心,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道路:“西路”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东路”被誉为“诗歌之路”。商洛地域所在的“六百商於路”正是这条“诗歌之路”的重心地带。
历史上诸多文人骚客每到商洛来,虽然没有因为丰饶的物产和富庶的经济而赞美、颂扬商洛,但是面对六百里商於地的雄奇山水,却不能不表达、抒发内心激荡的由衷慨叹。这里淳朴的民俗人情、深厚的人文历史,都给这些路过、羁旅商洛的文人骚客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所以,诸多诗哲大家每到商洛来,都会触景生情,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留下过商山四皓、曹植、陶渊明、韩愈、贾岛等的赞美,历经自汉以降,囊括十二王朝几乎主要诗文大家的咏商作品。人们欣赏它、喜爱它、赞叹它、传颂它,在审美愉悦的同时,将商洛这颗长江中上游与黄河流域的连襟明珠,深深地锁进人们的印象和记忆中。
二、商洛作家群的形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姚雪垠和他的长篇小说《李自成》排山倒海般在全国传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商洛地域内作家的自觉意识被激活,以京夫、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本土作家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为契机破土而出,形成了让省内外文学界叹为观止的文学群体现象。
以商洛地域为例,解构上述论点:第一,商洛文化的传统承袭秦汉文化,但又兼容了楚魏文化和巴蜀文化。因此,商洛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风貌的文化。“从文化上就不是单纯的秦文化,而是秦、楚、巴三种文化的杂糅,亦即兼有秦汉的风骨、楚魏的血肉和巴蜀的魂魄,既有北方的粗犷、强悍、雄浑,又有南方的柔和、婉转、秀丽。”这点明了商洛文化在田园牧歌的阴柔气中熔炼出刚毅美的特色。美丽多姿的商洛群体文学的丰富包容性正好是商洛地貌山水、风土人情与人文文脉的完整写照。由于作家的本土特征以及不可回避的生命记忆,他们不可能不在自己的作品中照见商洛社会。第二,在当代商洛作家群中,已形成以贾平凹为首的庞大梯队,包括京夫、方英文、孙见喜、陈彦等作家。第三,当代商洛作家群形成了以贾平凹为扛鼎的“旗手”,其中既有先辈京夫的创作,又有“后起之秀”方英文、孙见喜等的文学创作阵容;在散文创作中,当代商洛作家群有刘少鸿、何丹萌等的散文创作;在儿童小说创作中,当代商洛作家群有鱼在洋等;在诗歌创作中,当代商洛作家群有郑学良、慧玮等;在小小说创作中,当代商洛作家群有芦芙荭、陈毓、陈敏、刘立勤等。在戏剧戏曲创作中,当代商洛作家群有陈彦、冀福记等。
以上作家群只是当今活跃在陕西乃至中国文坛的商洛籍作家的一个大致情况,而实际上商洛本土的作家队伍和创作数量要远比上述阵容庞大得多。
三、商洛作家群体对商洛山水的现代叙事
商洛作家群体的叙事还体现在作为“戏剧之乡”的戏剧创作上。“戏剧之乡”的称谓表现在商洛作家群体有大量的戏剧文学创作,为商洛的戏剧最终在全省、全国的巡演打下坚实基础。从建国初期的《一文钱》启始,到八十年代红遍京华的《屠夫状元》,再到上世纪初的《迟开的玫瑰》,到近几年的《月亮光光》、《带灯》。这一戏剧叙事线索中间还间连着《小官小贩小教师》、《天狗》、《大云寺传奇》、《商鞅传》等诸多剧本。在新中国发展的每一阶段性历史中,商洛剧作人都十分及时的通过商洛本土化演绎出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当代剧目,这是冀福记、田井制、费庆民、吴于、徐小强、陈道久、王安民等作家和导演们的功绩。
四、制定政策大力推进文学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在结束这篇文字之前,笔者还想再举一个小例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是坐落于西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古诗有云:“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足见其荒僻和苍凉。一般意义上,人们对青海的认识来自两个城市——西宁和格尔木。西宁是青海的省会,属古长安西北四大卫城之一;而格尔木则是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这个中国境内版图第二大省份还有一个城市,名叫德令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北京诗人海子途经此地,留下一首《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诗作之后,诗人在第二年绝尘而去。诗人与尘世的决绝令他如惊鸿一瞥,光照中国当代诗坛,而他不经意间留下的这首西北行歌却让一个城市的名字赫然浮出市名的水面,德令哈——柴达木盆地的政治行政中心,青海的第二大城市。因为一首诗,这座城市在全国被叫响、被吟唱。一首诗发现了一座城市,一位诗人带动了一场经济革命!
反顾商洛,我们的诗人,我们的作家,我们的戏剧,我们拥有的诗文从古到今……商洛的当代作家群体也许在全球都创造下了不输给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骄人成绩。
商洛经济正在孕育着真正意义上的起飞,商洛的文学艺术正在一天天被重视,这是一张超过“德令哈”无数倍的名片。最后,笔者恳切地冀望,商洛人能够审视商洛本土文学,真正从实处重视商洛作家群体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的深广推介力,从而在繁荣和发展商洛本土文学事业的同时为经济的同比增长助力,让经济与文化在奔向未来幸福的天空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