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文献宝库弘扬商洛文化传统
评明清商洛地方志丛书商州分册
文章字数:1,906
 


                                                                                                 ●杨增强
    编者按:日前,由我校与商洛市政府联合推动的商洛历史文献整理工程首批成果《明清商洛地方志丛书商州分册》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推出。这部由我校科研团队主持整理的古籍著作,既是商洛历史文献整理工程的开始,也为以后的整理工作确立了较高的学术标准。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的题辞,商洛市市长陈俊、商洛学院原党委书记张景书的序言,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杨增强教授的书评,都给予了这项工作高度的评价。据本书的整理者介绍,整理明清商洛地方志只是这项工程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整理民国商洛地方志文献、历代商洛古诗文集、《商君书》研究资料以及历代商洛家谱文献等。这项工作将促使商洛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走向新的繁荣,也将为商洛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研究之间搭建合作的桥梁,最终实现商洛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共赢。本报特对该书进行推介,以飨读者。
  由商洛学院组织,商洛市政府支持,学院青年教师王培峰、刘婷主持整理的《明清商洛地方志丛书商州分册》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对商洛文化研究而言,编纂《明清商洛地方志丛书》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贾平凹先生特地为之题词:“弘扬商洛文化,其功广大。”《商州分册》包含《[康熙]续修商志》、《[乾隆]直隶商州志》、《[乾隆]续商州志》、《陕西商州直隶州乡土志》等四部清代方志文献,由王培峰、刘婷、元文广三位老师分工整理。该册记载的内容所涉范围,实为今商洛市的大致区域。历史上,今商洛市所辖区域沿革不一。从最初的    丹江上游(大致为今天的商州区和丹凤县)扩展到今天的商洛市境内。期间曾经包括今天的湖北上津(郧西县上津镇)、河南卢氏等。当然在一定时期,镇安、柞水等县曾经短暂地归属过安康、西安等地。
    浏览全书,从序言到内容,从规划到实施,无不令人欣喜。总的说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立意高远,科学严谨。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志书,自从问世以来,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部分整理,大部分不但没有整理过,就连有多少书志,有多少存世,都很少有人知道。本书的整理者在前人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将明清时期的商洛书志分门别类,并且按照州志和县志分别编辑整理,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据悉,这部《商州分册》仅仅是即将整理的全部商洛地方书志的一部分,即州级书志。其余还有洛南分册、商南分册、镇安分册和山阳分册等。他们为此跑遍全国各藏书单位,厘清了现存明清商洛地方志书十六种。这就为今后的整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是勇敢担当,攻坚克难。地方志是地方政府主持、地方官员和有识之士共同纂修的地方性历史。对这些历史文献进行学术整理,是一个地方的学术机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充分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自觉和责任。
    整理者们在资料、信息、人员、经费等等极其紧张有限的情况下,不畏艰辛,车马劳顿,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向前辈请教,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搜罗有关资料。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众多的资料中遴选出了最佳的版本。同时,他们夜以继日,宵衣旰食,逐字逐句的点校、勘误,完成了巨量的文字整理工作。仅仅一部《商州分册》便多达91万字,工作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三是名校联手,学者众多。编辑整理者们来自不同的高校,有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商洛学院的教授,有商洛学院、中央党校、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教师、在读博士、硕士和商洛学院在校优秀学生。他们或者悉心指导,严格审阅;或者齐心协力,严谨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完成了这部煌煌巨作,为商洛的历史文化的延续做出了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四是传承历史,意义深远。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关中四关之一的武关就在商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商洛是中国十大古道中重要的一条通道。商鞅封地、四皓隐居、刘邦灭秦、刘裕北伐、黄巢起义、宋金争战、流民起义、自成屯兵、太平天国北伐、红军根据地等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地方书志陆续将这些记载下来,构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同时,这里的人文、地理、物产、社会以及对宏观层面的国家历史的微观表现,极大地丰富和刻画了立体的生存结构和社会结构,使后来的人们更能体会人类历史的丰富和鲜活。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制度的演化,生活方式的转变,话语体系的更替,后来的人们很难方便地读懂历史文献。于是,对这些文献进行点校、勘误,就成为学术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正是文化传承在地方、在基层的应有状态。
    总之,这项工作是一件极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是商洛学院的精英们的一种文化自觉,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学术的致用。愿这种工作在学人们的努力下永续,愿这种工作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作者系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