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文章字数:2,067
     
                                                                                          ★张景书
    历史文献与历史遗迹,是保存人类历史记忆的主要载体。在经济崛起、文化复兴的社会背景下,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正在走向繁荣。保护和修复地方历史遗迹,搜集与整理地方历史文献,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商洛在历史上算不上文化发达的地区,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与历史文献也非常有限。这对重新书写商洛历史,塑造商洛的文化形象,是一个瓶颈制约。现存的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踏访,尚不难调查,只要肯投入精力,保存与修复亦非难事。近年商於古道被列为陕西省十大文化景区,相关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已经有了保障。而商洛的历史文献,则雨零星散,呈碎片状分布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不通过专业研究人员详加爬梳、整理,很难全面地把握。而没有完备的历史文献,历史文化研究也就成了无米之炊。这正是商洛地区历史文化研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所以,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商洛历史文献,有待当地的学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完成。
    作为商洛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商洛学院一直将研究与传播商洛地区的历史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二○○四年,我们成立了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先后发表了一批研究贾平凹与商洛文化的论著,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过十年的积淀,该研究所被陕西省教育厅立项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易名为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今后,我们将以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为依托,整合语言文化传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的科研力量,有组织地全面搜集与整理商洛地区的历史文献,争取为商洛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我们将根据前期普查获取的资料,分专题编纂整理商洛历史文献丛书,以便为商洛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相关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洛古方志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明代以后,纂修方志的风气在各地兴起,商洛地区也先后编纂多种方志。据统计,现存的商洛古方志文献,多达二十二种,其中明清时期的有十六种,民国时期的有六种。与陕西其他地区相比,在数量上不算多,但由于商洛地区其他类型的文献较为缺乏,这些方志已经是商洛最大规模的一类地方文献。所以,搜集、整理商洛历史文献,首先要整理的就是商洛古方志文献。对此,商洛地区的各个文化部门从上世纪八十年以来,陆续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果分散,流传较少,有必要重新组织专业团队进行系统整理。
    二、商洛地区古诗文集的搜集与整理。与商洛古方志文献的整理相比,商洛地区文史各界对本土文人诗文集的搜集、整理,要滞后得多。目前,仅整理了王时叙《远山诗草》、冀宣明《远公杂文集》等数种诗文集。其实,传世的商洛古诗文集还有多种,如薛宁廷《洛间山讙人诗抄》、《洛间山人文抄》,王之球《山堂集》六卷附《苹果谱》一卷,吕海澄《静思斋诗存》等,都有一定的规模。此外,对外地文人旅居商洛期间的诗文作品,目前受到关注的,主要有唐代文人路经商於古道的诗文作品,以偁及宋初王禹居商期间的诗文创作。而宋代以后,先后客居商洛的举人、进士,多达数百人,其中部分士人有诗文集传世,可能会收录一些居商期间的诗文。对于这些零散的诗文,各县区地方志中收录了一部分,但缺漏尚多,有待进一步辑录。
    第三,《商君书》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商洛是商鞅旧封地,而商鞅是法家文化早期的代表人物。虽然传统史家对商鞅褒贬不一,但秦国依靠商鞅变法走向富强,统一六国,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商鞅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最终逃亡被诛,但人虽亡而政未息,其改革的成果被继承下来了。从这个角度说,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其影响也是积极的。商洛作为商鞅封地,理应关注与商鞅、《商君书》有关的历史文献。据统计,明代以来,先后出现归有光
   《诸子汇函》(《商君书》点评)、王仁俊撰斠《商君书发微》、王时润著《商君书诠》等十余种校注评点《商君书》的著作,理应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此外,还有关于商鞅的传记、史论、咏史诗等,亦有待持续发掘整理。第四,历代商洛史料的辑录与考订。上面三类历史文献,除了散篇诗文之外,大多较为系统,而保存在各种史    书中的历代商洛史料,则相对较为分散。这些史书,主要包括作为正史的“二十五史”、各种地理学著作(如《大清一统志》《陕西通志》等)、明清实录,以及各类杂史、传记、碑志、家谱序跋等。这部分史料最为零散,但如要撰写商洛通史,却最为重要,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有关教师对这个课题已经做了较多的工作,希望能够尽快在此基础上辑录、考证,整理成书。
    以上几个专题,只是初步的规划。随着文献普查工作的推进和研究工作的深入,肯定还会不断有新的课题提上议事日程。
    我校建校近四十年来,先后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为陕西省尤其是商洛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骨干力量。自二○○六年起,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坚持“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秉承“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注重文化传承,着力服务地方。相信,商洛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将进一步提升我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为商洛地区的文化繁荣增添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是为序。
    (作者系商洛学院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