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中高校教师的自我拯救
文章字数:2,381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杨军
一
当今时代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各个行业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人才培养的主客体而言,关键更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具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素养,没有对教育的倾情和热爱,目标如何才能达成?因此,思考教育、讨论教育、研究教育时,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与学业指导者,教师的自我拯救,已经成为当下乃至以后高等教育从业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
拯救什么呢?首先要拯救从业心态。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和转型的现实,为什么一部分教师感觉职业倦怠,心中口中都抱怨不已?既然满腹怨言,为什么非要做下去呢?当今社会,不乏自由选择的机会,何必怨而不去?归结主因,一是教师自身本领不够强大,缺乏更为宽泛的选择权。尽管某些时候,选择权取决于地位、财富、机遇,但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素质是否全面与能力的强弱,自身本领决定选择职业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二是对生命个体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能有个铁饭碗端着总是一份保障,即使这份保障有时令人感到勉为其难,也总比颠沛流离要好。三是惯性使然。一份工作做久了,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既可能是最坚强的堡垒,也可能是一种惰性,让人心中虽有怨尤,却难以割舍。
面对“阵地”该持有什么态度呢?“怨天”是与机缘过不去,“尤人”是与自己过不去,要想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的人生,只能在坚守的前面加一个定语———“快乐”,快乐地坚守阵地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更是对受教育者负责。教师只有快乐地坚守,才能保证自己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积极愉悦心态。“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师的内在和外显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拯救自己应当让自己拥有快乐的心态!
二
对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来自哪里?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将“教育”当作人生的三乐之一。孔门也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门“三乐”的第一乐是学习,给予学生快乐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正该是教师职业所拥有的快乐吗?要想让学生快乐起来,教师就应当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兴趣指向,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热爱、尊重、敬仰的老师。
一份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个人修养三方面展开的“我最喜欢的老师”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以下特点:讲课生动灵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声音柔和语言表达清晰,关注每一名学生且不忽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善于因材施教不带消极情绪上课,等等。
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喜欢仪表端庄、谈吐文雅、博学多才、幽默豁达、品格高尚的老师。
要达到上述标准,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是小工程,有很多修养可能穷其一生都没办法做到极致。或许有人会问:非要如此吗?当然。不如此,学生就不喜欢;学生不喜欢,自己就不快乐。不快乐如何做教育呢?因此,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必定是教师拯救自己的第一要义。
一路追寻下来,就会发现,抛却外因影响,事实上,影响快乐从教的最大障碍在自己。
所以,拯救自己,就要让自己拥有优秀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和才华!
三
除开娴熟的教学技能之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是要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想来,这与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可以视为教师的现实态度。所谓现实,就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把学生当做管教的对象,把成绩当做追求的目标,把上班当成养家糊口的必须。处于第一重境界中的教师,很难有自觉主动的意识,直接导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已经走向教育的内涵。在他们眼里,学生是交流的对象,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他们会艺术地再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就拥有了主动拯救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的愿望,一切教育行动对他们来说,都是成就自我、成全自我的阶梯。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境界,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彻悟。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能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就成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对教育的痴迷与执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让这部分教师将奉献当成超越,将繁琐当成风景,将失败当做必然,将成功当做一次小憩,他们会辩证地看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在他们眼中,“教育即生活”。
三重境界,既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也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处于第一重境界的教师,不会有研究的乐趣,不会有成长的喜悦,不会有与学生相处的幸福,更不会有自我塑造的能量,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活着。
处于第二重境界的教师,可以被称为优秀教师,纵观诸多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无不具有这样的情怀,他们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播种着明天的太阳。
第三重境界是教师生命个体修炼的极致,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以苦为乐、以退为进、由小及大,他们能够用睿智、宽容的目光面对一切,用助人助己的态度接受一切。在他们眼中,每一件事,特别是教育的事,都是生命的必经,是存在的表征,是实现生命飞跃的翅膀。在教育园地中,他们往往能够自由飞翔。
当一个教师拥有了第三重境界,教育就是从他们内心深处开出的花朵。他们拈花微笑,就会拥有佛陀一般的心怀。
所以,拯救自己,就让自己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
一
当今时代普通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各个行业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转型发展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人才培养的主客体而言,关键更在于教师。如果教师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不具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有的素养,没有对教育的倾情和热爱,目标如何才能达成?因此,思考教育、讨论教育、研究教育时,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与学业指导者,教师的自我拯救,已经成为当下乃至以后高等教育从业者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话题。
拯救什么呢?首先要拯救从业心态。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和转型的现实,为什么一部分教师感觉职业倦怠,心中口中都抱怨不已?既然满腹怨言,为什么非要做下去呢?当今社会,不乏自由选择的机会,何必怨而不去?归结主因,一是教师自身本领不够强大,缺乏更为宽泛的选择权。尽管某些时候,选择权取决于地位、财富、机遇,但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素质是否全面与能力的强弱,自身本领决定选择职业发展的空间和余地。二是对生命个体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能有个铁饭碗端着总是一份保障,即使这份保障有时令人感到勉为其难,也总比颠沛流离要好。三是惯性使然。一份工作做久了,很容易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既可能是最坚强的堡垒,也可能是一种惰性,让人心中虽有怨尤,却难以割舍。
面对“阵地”该持有什么态度呢?“怨天”是与机缘过不去,“尤人”是与自己过不去,要想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的人生,只能在坚守的前面加一个定语———“快乐”,快乐地坚守阵地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教育负责,更是对受教育者负责。教师只有快乐地坚守,才能保证自己身心健康,拥有良好的积极愉悦心态。“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师的内在和外显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这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拯救自己应当让自己拥有快乐的心态!
二
对教师来说,最大的快乐来自哪里?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将“教育”当作人生的三乐之一。孔门也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门“三乐”的第一乐是学习,给予学生快乐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正该是教师职业所拥有的快乐吗?要想让学生快乐起来,教师就应当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的兴趣指向,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热爱、尊重、敬仰的老师。
一份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个人修养三方面展开的“我最喜欢的老师”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以下特点:讲课生动灵活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幽默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声音柔和语言表达清晰,关注每一名学生且不忽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善于因材施教不带消极情绪上课,等等。
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喜欢仪表端庄、谈吐文雅、博学多才、幽默豁达、品格高尚的老师。
要达到上述标准,对每个教师来说,都不是小工程,有很多修养可能穷其一生都没办法做到极致。或许有人会问:非要如此吗?当然。不如此,学生就不喜欢;学生不喜欢,自己就不快乐。不快乐如何做教育呢?因此,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必定是教师拯救自己的第一要义。
一路追寻下来,就会发现,抛却外因影响,事实上,影响快乐从教的最大障碍在自己。
所以,拯救自己,就要让自己拥有优秀教师应该有的能力和才华!
三
除开娴熟的教学技能之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是要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细细想来,这与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很多相似之处。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可以视为教师的现实态度。所谓现实,就是把教育当做职业,把学生当做管教的对象,把成绩当做追求的目标,把上班当成养家糊口的必须。处于第一重境界中的教师,很难有自觉主动的意识,直接导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已经走向教育的内涵。在他们眼里,学生是交流的对象,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他们会艺术地再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处于这重境界的教师,就拥有了主动拯救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的愿望,一切教育行动对他们来说,都是成就自我、成全自我的阶梯。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境界,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彻悟。拥有这重境界的教师,能够把教育当做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把学生当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就成了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对教育的痴迷与执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让这部分教师将奉献当成超越,将繁琐当成风景,将失败当做必然,将成功当做一次小憩,他们会辩证地看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在他们眼中,“教育即生活”。
三重境界,既是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也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处于第一重境界的教师,不会有研究的乐趣,不会有成长的喜悦,不会有与学生相处的幸福,更不会有自我塑造的能量,一切对自己来说都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活着。
处于第二重境界的教师,可以被称为优秀教师,纵观诸多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无不具有这样的情怀,他们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播种着明天的太阳。
第三重境界是教师生命个体修炼的极致,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以苦为乐、以退为进、由小及大,他们能够用睿智、宽容的目光面对一切,用助人助己的态度接受一切。在他们眼中,每一件事,特别是教育的事,都是生命的必经,是存在的表征,是实现生命飞跃的翅膀。在教育园地中,他们往往能够自由飞翔。
当一个教师拥有了第三重境界,教育就是从他们内心深处开出的花朵。他们拈花微笑,就会拥有佛陀一般的心怀。
所以,拯救自己,就让自己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