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常态 改革发展是动力
文章字数:2,087
★学生处 石启英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是从市场导向创新、金融功能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科研体系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深入融合创新、统筹协调创新等诸元环节层面进行的整体创新,是对“中国创造”这一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升华,是“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翼,也是集约发展、精准助推的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出台,将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高地”,是践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工厂”,是领跑时代发展的“头羊”,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科学技术储备力量,具有庞大的数量与前瞻性的视野,是承担社会各行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一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那么,创新驱动发展,带给高校的是什么?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是知识与科技,它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过程创新为侧重,以淘汰落后产能、粗放模式为改革对象,以科技进步、人的发展、社会和谐为导向,是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在四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高素养、实用型人才。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发展的“创新年”,也是全面进入本科教育新阶段的关键一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全面实施,为我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发展定位更加明确。2014年我校被陕西省确定为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这就需要我校办学的方向朝着产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方向去转型、去改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任性”而为。因此,确立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将成为我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与国内、省内其他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相比,我校因地处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发展积淀不深、底子较薄,学术研究并不占优势。然而,学校驻地商洛市地处三省交接处,是关天经济区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既肩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重任,也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担,是全省经济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地位突出。因此,学校通过传承开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凝练打造了包括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办学特色,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发展优势更加凸显。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布局实施,商洛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教育商洛”、全力打造“健康商洛”、着力构建“文化商洛”、全民建设“民生商洛”的发展思路。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洛学院的发展,将使得商洛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智力支持上得到发展,将为商洛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收益。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发展能够为当地基础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国培”、“省培”计划的不断开展,将不断更新商洛市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
创新驱动发展带给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的“红利”就是积极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作为全校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是对学风建设水平的直接考量,是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检阅,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果的真实检验。那么,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尤其是转型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大学教育不等于理论教学,而应该是教学相长、学用结合。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人才,不仅要使其具备合格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格物致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然后格而知之。因此,要形成“双创”教育合力,要从行政部门到教学单位、从辅导员到专任教师、从校内到校外,都要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努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创业的本领、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受益。
当然,积极支持与倾心教育是目标一致、行为一致的过程,但也须区别对待。要按照学科门类的不同,要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以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为基础,并充分依靠各专业现有的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给予更详实的引导。
创新驱动是常态,改革发展是动力。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常态。改革是“变”,就是要将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弊端革除,要改变思路、改善管理、改良方法。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学校发展科学谋划,为特色办学主动探索,为学生发展助力导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内化于心,才能改革强校,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改革中收获发展红利,才能让更多师生受益。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是从市场导向创新、金融功能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科研体系创新、人才机制创新、深入融合创新、统筹协调创新等诸元环节层面进行的整体创新,是对“中国创造”这一核心概念的诠释与升华,是“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翼,也是集约发展、精准助推的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出台,将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知识“高地”,是践行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工厂”,是领跑时代发展的“头羊”,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作为年轻的科学技术储备力量,具有庞大的数量与前瞻性的视野,是承担社会各行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一支极其重要的生力军。那么,创新驱动发展,带给高校的是什么?
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是知识与科技,它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过程创新为侧重,以淘汰落后产能、粗放模式为改革对象,以科技进步、人的发展、社会和谐为导向,是一次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革命”。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商洛学院在四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的高素养、实用型人才。2016年是我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发展的“创新年”,也是全面进入本科教育新阶段的关键一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全面实施,为我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发展定位更加明确。2014年我校被陕西省确定为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首批试点高校,这就需要我校办学的方向朝着产学结合、学用一体的方向去转型、去改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是闭门造车、“任性”而为。因此,确立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将成为我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与国内、省内其他高水平、研究型院校相比,我校因地处经济社会并不发达的非省会城市,发展积淀不深、底子较薄,学术研究并不占优势。然而,学校驻地商洛市地处三省交接处,是关天经济区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既肩负着国家精准扶贫的重任,也肩负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担,是全省经济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中地位突出。因此,学校通过传承开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凝练打造了包括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办学特色,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是发展优势更加凸显。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布局实施,商洛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教育商洛”、全力打造“健康商洛”、着力构建“文化商洛”、全民建设“民生商洛”的发展思路。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洛学院的发展,将使得商洛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智力支持上得到发展,将为商洛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收益。师范教育类专业的发展能够为当地基础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国培”、“省培”计划的不断开展,将不断更新商洛市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
创新驱动发展带给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的“红利”就是积极支持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作为全校学生工作部门,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是对学风建设水平的直接考量,是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检阅,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成果的真实检验。那么,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尤其是转型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大学教育不等于理论教学,而应该是教学相长、学用结合。为国家、民族、社会培养人才,不仅要使其具备合格的知识储备,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格物致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然后格而知之。因此,要形成“双创”教育合力,要从行政部门到教学单位、从辅导员到专任教师、从校内到校外,都要形成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努力使学生学会创新创业的本领、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受益。
当然,积极支持与倾心教育是目标一致、行为一致的过程,但也须区别对待。要按照学科门类的不同,要结合各学院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以校内外专业实践平台为基础,并充分依靠各专业现有的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工程中心以及校内外产学研实践基地,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科研开发、完成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供必要条件,为已经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并为项目启动提供适当资助。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提供更贴心的服务、给予更详实的引导。
创新驱动是常态,改革发展是动力。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常态。改革是“变”,就是要将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弊端革除,要改变思路、改善管理、改良方法。主动适应新常态,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学校发展科学谋划,为特色办学主动探索,为学生发展助力导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内化于心,才能改革强校,才能厚积薄发,才能在改革中收获发展红利,才能让更多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