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释论
文章字数:2,350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席忍学
写作观,即对写作的态度与看法,具体包括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为谁写等写作基本问题的认识。凡是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不断成熟,其独特的写作观也逐渐形成。在贾平凹写作观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原生态写作。
从创作实践看,贾平凹自《废都》以来的创作,大都可以归属原生态写作。《废都》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着手重点写四大文化名人(也是文化闲人)之一的庄之蝶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逼真地再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和精神状态,完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达到自然本真地反映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艺术高度。《高老庄》以自由灵活、毫不拘束的笔法原生态地呈现了高老庄人的平常生活,是作家原生态写作观的一次成功实践。《秦腔》描写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逼真地还原了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标志着作家原生态写作观的成熟。《古炉》则是贾平凹原生态地写作重大题材的一次实践。贾平凹把原生态写作看作是判断文学作品高低优劣的审美标准,并在他的创作中不断践行原生态写作观。因此,要研究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就不能绕过其原生态写作观。
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有哪些质的规定性?从贾平凹的创作特征和创作谈看,其要义包括琐碎叙事、民间视角、生活流技巧、方言写作、混茫审美范式等。
琐碎叙事。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强调“文以载道”,重视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选择反映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等社会性的、较为重大的题材与主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就是以“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改革”等为主题的宏大叙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生活化的琐碎叙事逐渐成为潮流。琐碎叙事指具有各自不同价值定位和实用标准的指代性、描述性叙事。就文学而言,琐碎叙事选择的是琐碎的日常事务、生存欲望、偶然事件、没有社会内容的家庭纠纷等题材。
民间视角。“贾平凹是当代作家中比较富于民间精神的优秀作家之一。”“文学作品的民间精神是指作家基于民间文化及其传统,融构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底蕴和价值取向。”民间精神在艺术上表现为叙事的民间视角。在《〈高老庄〉后记》中,贾平凹明确指出了他创作的民间视角,他说:“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所谓民间视角,就是从民间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素材,真实地反映底层的生存状态,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间立场和关注底层的人道主义精神。
生活流技巧。所谓生活流技巧,是指作家按照生活本身的流程进行叙事的写作技巧。它在叙述层面的表现是,作家尽量不去干预叙述,将自己的声音隐含在作品的最深处,叙述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开叙述。在故事层面的表征是,不追求情节的连贯性、必然性,大量描写生活事相和生活细节。“说平平常常的生活事,是不需要技巧的,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它本身的技巧。”
贾平凹虽然不是“新写实作家”,但他的写作观念,尤其是对生活流技巧的运用与“新写实作家”是一致的。贾平凹在论及《秦腔》的写作技法时说:“《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是还原了农村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作品,甚至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所需的一些叙事元素,对于这种写法,作家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贾平凹所说的“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所需的一些叙事元素”就是指《秦腔》在写法上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不刻意塑造典型人物,不讲究结构的起承转合,只按照生活本身的流程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方言写作。商洛人的平常生活,商洛本土的民风习俗、山川地理、奇闻异事等,是贾平凹创作的不尽源泉。在《高老庄》中,他借大学教授高子路整理高老庄方言、西夏对高老庄方言的浓厚兴趣,表达了对商洛方言的热爱。当贾平凹创作及其思想走向成熟后,他就毅然决然地运用方言创作。从《废都》开始,一直到《古炉》,都是纯粹的方言写作。方言写作不仅仅是因为贾平凹喜欢方言,而且是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的又一标志。方言土语是原生态语言,用方言土语写作能够保持民间生活本真。因此,用商洛方言创作,成为贾平凹的必然选择、浑然天成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在审美方面的表现,就是追求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贾平凹所说的“原生态写作”,就是运用生活流技巧和方言土语、以民间视角叙写日常生活琐事进而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旨趣和写作方式。
贾平凹为什么如此看重原生态写作?要弄清这一问题,就不能不考察一下他对中国文学及自己前期创作的看法。
贾平凹通过中西文学比较,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在《〈病相报告〉后记》中论及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不同时,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中国的汉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又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它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结的潜意识。文学自然受其影响,便有了歌颂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西方(文学)呢,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析人性。”而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的作品,在贾平凹看来是做作的、低劣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感觉自己四十岁以前的创作是一种不自在的创作,具有做作的特点,没有把自己的心灵真实表达出来,没有反映出生活的流动,意识形态写作的痕迹比较明显。由此可见,贾平凹倡导并身体力行原生态写作,目的是为了让文学回归“人学”本位,从而避免文学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
原生态写作观的形成,与贾平凹对道家思想的偏爱有明显的关系。在儒释道思想中,贾平凹受道家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系统阅读过老子、庄子的文章,把老庄崇尚“自然”、“虚无”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形成了“浑然天成”、“以实写虚”的审美追求。道家思想对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启迪作用。
原生态写作使贾平凹的创作克服了意识形态写作过强的政治功利性,获得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不断走向了文学的大境界。
写作观,即对写作的态度与看法,具体包括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为谁写等写作基本问题的认识。凡是成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贾平凹文学创作的不断成熟,其独特的写作观也逐渐形成。在贾平凹写作观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原生态写作。
从创作实践看,贾平凹自《废都》以来的创作,大都可以归属原生态写作。《废都》从琐碎的日常生活着手重点写四大文化名人(也是文化闲人)之一的庄之蝶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逼真地再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图景和精神状态,完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达到自然本真地反映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艺术高度。《高老庄》以自由灵活、毫不拘束的笔法原生态地呈现了高老庄人的平常生活,是作家原生态写作观的一次成功实践。《秦腔》描写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逼真地还原了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标志着作家原生态写作观的成熟。《古炉》则是贾平凹原生态地写作重大题材的一次实践。贾平凹把原生态写作看作是判断文学作品高低优劣的审美标准,并在他的创作中不断践行原生态写作观。因此,要研究贾平凹及其文学创作,就不能绕过其原生态写作观。
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有哪些质的规定性?从贾平凹的创作特征和创作谈看,其要义包括琐碎叙事、民间视角、生活流技巧、方言写作、混茫审美范式等。
琐碎叙事。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强调“文以载道”,重视宏大叙事。宏大叙事往往选择反映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等社会性的、较为重大的题材与主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就是以“启蒙”、“救亡”、“革命”、“新启蒙”、“改革”等为主题的宏大叙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新写实小说”的兴起,生活化的琐碎叙事逐渐成为潮流。琐碎叙事指具有各自不同价值定位和实用标准的指代性、描述性叙事。就文学而言,琐碎叙事选择的是琐碎的日常事务、生存欲望、偶然事件、没有社会内容的家庭纠纷等题材。
民间视角。“贾平凹是当代作家中比较富于民间精神的优秀作家之一。”“文学作品的民间精神是指作家基于民间文化及其传统,融构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底蕴和价值取向。”民间精神在艺术上表现为叙事的民间视角。在《〈高老庄〉后记》中,贾平凹明确指出了他创作的民间视角,他说:“我的出身和我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我的平民地位和写作的民间视角。”所谓民间视角,就是从民间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素材,真实地反映底层的生存状态,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民间立场和关注底层的人道主义精神。
生活流技巧。所谓生活流技巧,是指作家按照生活本身的流程进行叙事的写作技巧。它在叙述层面的表现是,作家尽量不去干预叙述,将自己的声音隐含在作品的最深处,叙述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开叙述。在故事层面的表征是,不追求情节的连贯性、必然性,大量描写生活事相和生活细节。“说平平常常的生活事,是不需要技巧的,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故事里有它本身的技巧。”
贾平凹虽然不是“新写实作家”,但他的写作观念,尤其是对生活流技巧的运用与“新写实作家”是一致的。贾平凹在论及《秦腔》的写作技法时说:“《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是还原了农村真实生活的原生态作品,甚至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所需的一些叙事元素,对于这种写法,作家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贾平凹所说的“取消了长篇小说惯常所需的一些叙事元素”就是指《秦腔》在写法上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不刻意塑造典型人物,不讲究结构的起承转合,只按照生活本身的流程写出生活的“原汁原味”。
方言写作。商洛人的平常生活,商洛本土的民风习俗、山川地理、奇闻异事等,是贾平凹创作的不尽源泉。在《高老庄》中,他借大学教授高子路整理高老庄方言、西夏对高老庄方言的浓厚兴趣,表达了对商洛方言的热爱。当贾平凹创作及其思想走向成熟后,他就毅然决然地运用方言创作。从《废都》开始,一直到《古炉》,都是纯粹的方言写作。方言写作不仅仅是因为贾平凹喜欢方言,而且是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的又一标志。方言土语是原生态语言,用方言土语写作能够保持民间生活本真。因此,用商洛方言创作,成为贾平凹的必然选择、浑然天成的审美追求。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在审美方面的表现,就是追求浑然天成的审美境界。
综上所述,贾平凹所说的“原生态写作”,就是运用生活流技巧和方言土语、以民间视角叙写日常生活琐事进而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旨趣和写作方式。
贾平凹为什么如此看重原生态写作?要弄清这一问题,就不能不考察一下他对中国文学及自己前期创作的看法。
贾平凹通过中西文学比较,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在《〈病相报告〉后记》中论及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不同时,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中国的汉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又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它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结的潜意识。文学自然受其影响,便有了歌颂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西方(文学)呢,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析人性。”而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的作品,在贾平凹看来是做作的、低劣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感觉自己四十岁以前的创作是一种不自在的创作,具有做作的特点,没有把自己的心灵真实表达出来,没有反映出生活的流动,意识形态写作的痕迹比较明显。由此可见,贾平凹倡导并身体力行原生态写作,目的是为了让文学回归“人学”本位,从而避免文学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
原生态写作观的形成,与贾平凹对道家思想的偏爱有明显的关系。在儒释道思想中,贾平凹受道家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系统阅读过老子、庄子的文章,把老庄崇尚“自然”、“虚无”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形成了“浑然天成”、“以实写虚”的审美追求。道家思想对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启迪作用。
原生态写作使贾平凹的创作克服了意识形态写作过强的政治功利性,获得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不断走向了文学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