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访学总结与感悟
文章字数:1,963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冯丽君
2015年8月我荣幸通过了中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面试,获得了高校英语教师出国访学的机会。2016年初,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5月-11月我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访学生活。
一、英国访学的主要内容
本次访学的高校是创立于1495年的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ofAberdeen)。该校历史悠久,是英国最古老的6所大学之一,也是英国20所明星大学之一。阿伯丁大学语言中心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留学基金委高校英语教师访学项目的培训,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让学员由浅及深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知识。
6个月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5月初到6月中旬主要是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在Annie、Susan和Nico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英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住房、饮食、旅游等,同时重点了解苏格兰,特别是阿伯丁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便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第二个阶段从6月中旬到7月底,主要是教学方法方面的课程学习,包括怎么样教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课程,以及讲授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个阶段从8月初到10月底,主要是教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包括课堂研究、话语分析、数据分析、语音教学、雅思教学,以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这一阶段授课老师除语言中心的老师外,还有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教授,他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相关的研究论文向我们传授了教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方法。
二、英国访学的体会和感悟
1、大小班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半年的英
国学习,最大
的感触就是英国的大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上都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什么专业,他们在课程上,除了设置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经常会设置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身安全、生存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方面,他们经常会将一门课程分为几种不同的方式上课:信息性的基础知识内容一般采用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对于那些需要实践的内容,多采用实验室或实地考察和课外实践的形式;对于需要理解、讨论的内容则采用2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学生围坐成U型或分小组围坐一圈,以便于相互讨论、交流思想。
通过我在英国高校的学习和探索,我认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思维、生存能力和不断探索学习的能力。
2、课堂形式多样,注重实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国大学的教室里没有讲台,以便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发言。以Annie老师的一节文化课为例,她准备的教具有地图、彩笔、大幅白纸、胶带等,教学材料有课件、视频、书本、活页、听力材料等。一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更是灵活多样,先给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写下讨论要点,张贴在黑板上,由代表发言,然后根据给出线索猜词、阅读短文,并总结阅读内容,接着是播放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回答活页上的问题。之后分发两篇报刊文章让学生阅读,拿到同一资料的同学组成一组讨论阅读内容,最后是一段听力,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日常用语。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安排的合理紧凑,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学生在积极互动参与,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总结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而国内高校教师的课堂活动少、师生互动形式单一,除了班级大、学生多、教室座位固定、教学设备不齐全等客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老师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堂活动,只想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
3、好老师的共性:学识、幽默和激情
在阿伯丁大学学习期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10多位,每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他们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例证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Grundy教授是英语语言学界专家级人物,他已经70多岁了,仍然坚持讲学和搞研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课堂上滔滔不绝、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Grundy教授也非常谦逊,为了在回答问题时能注视学生的眼睛,他竟然单膝下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学者、长辈就这样跪在这位学生的课桌前回答问题,这让我们深受感动。教语音学的Barbara老师也已60多岁了,但是她浑身散发着朝气和活力,讲起课来比年轻人还精力充沛。在学习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同时,我也深深地被他们那种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和科研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我决心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见所闻以及心得体会逐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和工作中,在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学生爱戴、同行认可的好老师,为商洛学院的发展做贡献。
2015年8月我荣幸通过了中国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面试,获得了高校英语教师出国访学的机会。2016年初,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5月-11月我在英国阿伯丁大学,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访学生活。
一、英国访学的主要内容
本次访学的高校是创立于1495年的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ofAberdeen)。该校历史悠久,是英国最古老的6所大学之一,也是英国20所明星大学之一。阿伯丁大学语言中心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留学基金委高校英语教师访学项目的培训,他们经验丰富,能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让学员由浅及深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知识。
6个月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5月初到6月中旬主要是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在Annie、Susan和Nico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英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住房、饮食、旅游等,同时重点了解苏格兰,特别是阿伯丁当地的风俗习惯,以便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第二个阶段从6月中旬到7月底,主要是教学方法方面的课程学习,包括怎么样教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课程,以及讲授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三个阶段从8月初到10月底,主要是教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包括课堂研究、话语分析、数据分析、语音教学、雅思教学,以及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这一阶段授课老师除语言中心的老师外,还有很多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教授,他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结合相关的研究论文向我们传授了教学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的方法。
二、英国访学的体会和感悟
1、大小班结合,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半年的英
国学习,最大
的感触就是英国的大学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课堂教学上都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什么专业,他们在课程上,除了设置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经常会设置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身安全、生存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方面,他们经常会将一门课程分为几种不同的方式上课:信息性的基础知识内容一般采用大班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对于那些需要实践的内容,多采用实验室或实地考察和课外实践的形式;对于需要理解、讨论的内容则采用2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学生围坐成U型或分小组围坐一圈,以便于相互讨论、交流思想。
通过我在英国高校的学习和探索,我认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思维、生存能力和不断探索学习的能力。
2、课堂形式多样,注重实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英国大学的教室里没有讲台,以便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讨论发言。以Annie老师的一节文化课为例,她准备的教具有地图、彩笔、大幅白纸、胶带等,教学材料有课件、视频、书本、活页、听力材料等。一节课采取的教学形式更是灵活多样,先给出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写下讨论要点,张贴在黑板上,由代表发言,然后根据给出线索猜词、阅读短文,并总结阅读内容,接着是播放视频根据视频内容回答活页上的问题。之后分发两篇报刊文章让学生阅读,拿到同一资料的同学组成一组讨论阅读内容,最后是一段听力,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日常用语。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安排的合理紧凑,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学生在积极互动参与,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总结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筛选合适的教学材料,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而国内高校教师的课堂活动少、师生互动形式单一,除了班级大、学生多、教室座位固定、教学设备不齐全等客观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老师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堂活动,只想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
3、好老师的共性:学识、幽默和激情
在阿伯丁大学学习期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10多位,每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特色。他们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例证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Grundy教授是英语语言学界专家级人物,他已经70多岁了,仍然坚持讲学和搞研究。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课堂上滔滔不绝、风趣幽默的语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Grundy教授也非常谦逊,为了在回答问题时能注视学生的眼睛,他竟然单膝下跪!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学者、长辈就这样跪在这位学生的课桌前回答问题,这让我们深受感动。教语音学的Barbara老师也已60多岁了,但是她浑身散发着朝气和活力,讲起课来比年轻人还精力充沛。在学习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同时,我也深深地被他们那种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热爱,对教育和科研的执著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我决心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见所闻以及心得体会逐步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和工作中,在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一名学生爱戴、同行认可的好老师,为商洛学院的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