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探析
文章字数:2,164


 

                                                                                                   ★团委 许薇
    贾平凹是陕西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文坛的“鬼才”、“奇才”、“独行侠”。他的小说使他闻名于世,然而他的散文却为他赢得了更为广泛的赞誉。费秉勋教授指出:“与写小说相比,写散文似乎更能见出贾平凹的才情和艺术素质。他的散文确实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个性,在全国能自成一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贾平凹的散文创作有二百多万字,数量多,质量高,多篇散文还被多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同时,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散文的创作理念,弘扬“大散文”理论。贾平凹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说理自然,视野开阔,追求大境界,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
    一、贾平凹散文的生命教育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贾平凹的散文清新质朴,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贾平凹散文中的生命意识非常明显,那种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关注,那种对顽强生命的致敬,那种对人生的不懈追求,那种领悟人生真谛的豁达,一篇篇散文都让学生从纷杂的生活中沉静了下来。
    二、贾平凹散文的审美教育价值
   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创办了《美文》杂志,这一杂志成为他“大散文”观理论传播的重要阵地,“大散文”的核心即是“美文观”。贾平凹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幅“美”的画面,贾平凹用质朴的文字和语言创造出一个个“美”的意境,每一次读这些散文,都是一次感受“美”的历程,而贾平凹对于“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首先,“美”来源于文章的“真”。贾平凹认为:“散文在有了最真挚的感情作为最起码的要求之后,它是再无需求的。”贾平凹的作品都是他真情实感的自然表露,纯真的童年趣事,儿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生活中平凡的物和事,与家人平淡而真挚的感情,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这些都是作者真实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对生活美好的追    求。这种“真情”是要弘扬散文的“清正之气”,来自对宇宙、自然、历史、人生的关怀之情。这种创作的角度拓宽了散文创作的领域,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视野始终放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情绪上,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给了他们全新的阅读和思考视角。
    其次,“美”来自于质朴。贾平凹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语言,读起来总是能闻到不着粉饰的原生态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来源于贾平凹的散文中多有花草木石,这些花草木石植根于土地,而且是“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这些物象本身就带着泥土天然质朴的味道。
    再次,“美”来源于优美的文字创设的“美”的意境。“每一个艺术大师,无不是在作品里极力强调自己的感受,而这一切又是那么地追求着气韵、意境、含蓄和心灵内在的谐和。”贾平凹的散文用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创造了特有的意境。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美,是贾平凹在长期实践的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锤炼。这样的“美”的散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感染和熏陶,读这样的散文,学生才能扩大视野,才能知道什么才是“美文”,提升学生对“美”的品味。
    三、贾平凹散文哲理阐释方式的教育价值
    贾平凹的散文读到最后,我们总能发现触动我们心扉的一笔,发人惊醒,而这种说理却并不枯燥,他善于“以小见大”“借事说理”“借景抒情”,善于用身边熟悉的事情和感情来传达自己人生的感悟,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可以说,这是贾平凹散文哲
    理阐释方式的最好诠释。贾平凹散
    文的哲理阐释方式极具特点。
    一是散文哲理阐释的视角都是
    以身边常见事物为切入点。《月迹》
    《落叶》《访兰》《我的小桃树》《丑石》《一只贝》《风雨》《秦腔》等,都是在对万事万物、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感悟中引发人深思。这样的视角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起来不觉枯燥,更有亲切之感。“假大空”的道理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教育需求,寻找他们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是散文阐释方式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同时,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和思想境界的提高。这样的哲理阐释方式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从身边可知可感的小事说起,注重引导和启发的力量。启发引导是教育过程中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它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自我认知的生成,将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贾平凹散文充满人文关怀,以启发引导作为哲理阐释的方式,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被生活化的场景打动,或回味、或反思,从而得到自我认知的提高,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贾平凹“大散文”观的视野,散文作品中浓厚的生命意识、审美意识、哲理阐释方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可采用的人文教育资源。这样的散文在教学中,应避免灌输式、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读者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只有“在体验的世界里,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在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跟随贾平凹对宇宙、历史、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