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商州的诗歌创作探析
文章字数:2,507
李白在求仕的过程中经过商州,游览过商州城西的仙娥峰,探访过四皓墓,并留下了一些诗歌,此后还多次在诗中回忆起商州经历。商州经历虽然短暂,但却对李白此后的思想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一、李白行经商州及其在商州的诗歌创作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白受到了“商山四皓”般的待遇,在朝中供奉翰林,得意一时。但不久就被排挤,为玄宗所疏远,在天宝三载(744年)春天经由商山道离开长安。
行经商州,他作了短暂的停留,受邀游览了城西的仙娥峰,写下了《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还在这里和山人对饮,写下了《山人劝酒》,并且探访了四皓墓,写下了《过四皓墓》、《商山四皓》等诗篇。
在《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中,他热情地描绘了商州山水:
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翠苔。
他惊艳于商州山水的雄奇秀美,并沉醉于石娥溪的花前月下、溪畔林间。这些美景虽然能一时扫去他心头的阴霾,但政治失意带给他的漂泊感与挫败感却去而复来。他没有心情去留连美景,而独是自在月夜探访了荒草凄凄的四皓墓,想从四皓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
《过四皓墓》诗中描绘了已经湮没在荒草中的四皓墓,陪伴着四位高士的只有寒月、凄风、冷雨、木魅、山精,荒凉凄惨。“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他以四皓自喻,认为自己空有一身安邦济世的才华,寄托了李白对自己政治遭逢的愤懑与不平。在《山人劝酒》中,他盛赞四皓“各守麋鹿志、泛若云无情”,反复称颂四皓自由自在、不为功名牵累的高远姿态。
另有一首《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这首诗历述了四皓入山以避暴秦,出山以安刘汉,归山以全气节的人生经历。赞颂了四皓建立的安邦固国的不世之功,更赞许他们“舒卷在胸臆”,进退由我,不为名利牵累的潇洒与自由。相形之下,诗人也流露出了些许的失意与落寞。
作为一个官场的失意者,李白借四皓墓“荒凉千古迹”的遭遇发泄自己不为赏识的愤懑不平,表示自己要像四皓一样归隐山林,在与山人对饮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四皓如闲云野鹤般的高逸之姿。心境也从悲愤趋向洒脱,将自己与四皓并举,用四皓“泛若云无情”的生活追求来消解自己内心的不平。
从悲愤狂热到趋于平和洒脱,再到冷静与理智,商州的经历和商山四皓带给了李白不小的冲击与影响。
二、商州经历对李白思想认识的冲击
李白在商州的经历以及他在商州创作四皓诗使他对四皓认识不断加深,同时,这些认识也对他的社会观、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1.对李白社会观的冲击
李白在开元年间求仕时高度自信甚至极其狂妄,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他自比为鸿鹄和冯谖。在《赠郭季鹰》中写“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耻将鸡并禽,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自比为凤凰,相信只要得到引荐,就一定能高飞九天。
但天宝年间已不具备吕望、鲁仲连那样建功立业的政治环境,而替皇帝点缀升平并非李白的理想,但处在政治斗争漩涡中的李白还没有发现令其不遇的真正原因。他把自己不受宠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小人陷害。所谓“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走在商山道中,李白对个人不幸的反思更加全面深刻。在《商山四皓》一诗中,李白梳理了四皓的政治生涯:四皓在“龙虎战争”时,选择“休息”;秦君暴虐时,选择隐居;汉高祖轻侮,避而不出;“明圣”出现时,选择出山,得以一朝成功。四皓的英明之处在于懂得择主而事。这种政治远见和理性精神对李白的政治狂热形成了很大冲击,有助于他拨开臣子争宠的迷雾,进而触及贤良失势的根源。
在此后的诗作中,李白在愤慨怀才不遇时,在抨击奸佞的同时直斥皇帝。如“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单父东楼秋送族弟沈之秦》)“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古风》其五十八)他把唐玄宗与楚怀王、楚襄王类比,斥责他近佞远忠,荒淫无道。
随着局势的恶化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深广,李白认识到个人的失意,国家的动乱,根本原因在于皇帝非贤。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与他在商州的经历以及商山四皓带给他的冲击不无关系。
2.对李白价值观的冲击
李白一生都没有放弃功成身退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范蠡自比,而在盛唐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里,他没有“谈笑静胡沙”的立功用武之地,因而将个人的价值依附于君主的信任恩宠。然而他在长安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只是皇帝点缀升平的笔墨弄臣,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败走商山道。
在《商山四皓》一诗中,他赞赏四皓“舒卷在胸臆”。他在《过四皓墓》中写“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认为四皓不屈尊俯就,保持节操同样能得到历史的认可。因而选择“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自由当做自己的价值追求。
他还说“才力犹可依,不惭世上雄。”(《东武吟》)他认为自己虽然未建立功业,但并非是缺乏才干,而是生不逢时,因而并不值得惭愧。这正应和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史》)的自珍自重价值观念。
他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中写道:“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虽然济苍生的愿望落空,但可以爱紫芝、茂品性。李白以四皓自比,肯定个人的才华与品行,从四皓身上获得了价值认同。李白的价值观经历了从向外的、获取外在肯定到向内的、自我肯定的转变。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这是晚年李白对自己商州经历的回忆。虽然他只是在这条伤心路上稍作逗留,但这条商山“名利路”上的风物人情却深入他的心灵,成为他永久的回忆,在商州的经历与创作对他的人生、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白行经商州及其在商州的诗歌创作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称“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白受到了“商山四皓”般的待遇,在朝中供奉翰林,得意一时。但不久就被排挤,为玄宗所疏远,在天宝三载(744年)春天经由商山道离开长安。
行经商州,他作了短暂的停留,受邀游览了城西的仙娥峰,写下了《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还在这里和山人对饮,写下了《山人劝酒》,并且探访了四皓墓,写下了《过四皓墓》、《商山四皓》等诗篇。
在《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中,他热情地描绘了商州山水:
褰帷对云峰,扬袂指松雪。暂出东城边,遂游西岩前。横天耸翠壁,喷壑鸣红泉。寻幽殊未歇,爱此春光发。溪傍饶名花,石上有好月。命驾归去来,露华生翠苔。
他惊艳于商州山水的雄奇秀美,并沉醉于石娥溪的花前月下、溪畔林间。这些美景虽然能一时扫去他心头的阴霾,但政治失意带给他的漂泊感与挫败感却去而复来。他没有心情去留连美景,而独是自在月夜探访了荒草凄凄的四皓墓,想从四皓那里寻求心灵的慰藉。
《过四皓墓》诗中描绘了已经湮没在荒草中的四皓墓,陪伴着四位高士的只有寒月、凄风、冷雨、木魅、山精,荒凉凄惨。“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他以四皓自喻,认为自己空有一身安邦济世的才华,寄托了李白对自己政治遭逢的愤懑与不平。在《山人劝酒》中,他盛赞四皓“各守麋鹿志、泛若云无情”,反复称颂四皓自由自在、不为功名牵累的高远姿态。
另有一首《商山四皓》: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这首诗历述了四皓入山以避暴秦,出山以安刘汉,归山以全气节的人生经历。赞颂了四皓建立的安邦固国的不世之功,更赞许他们“舒卷在胸臆”,进退由我,不为名利牵累的潇洒与自由。相形之下,诗人也流露出了些许的失意与落寞。
作为一个官场的失意者,李白借四皓墓“荒凉千古迹”的遭遇发泄自己不为赏识的愤懑不平,表示自己要像四皓一样归隐山林,在与山人对饮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四皓如闲云野鹤般的高逸之姿。心境也从悲愤趋向洒脱,将自己与四皓并举,用四皓“泛若云无情”的生活追求来消解自己内心的不平。
从悲愤狂热到趋于平和洒脱,再到冷静与理智,商州的经历和商山四皓带给了李白不小的冲击与影响。
二、商州经历对李白思想认识的冲击
李白在商州的经历以及他在商州创作四皓诗使他对四皓认识不断加深,同时,这些认识也对他的社会观、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1.对李白社会观的冲击
李白在开元年间求仕时高度自信甚至极其狂妄,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他自比为鸿鹄和冯谖。在《赠郭季鹰》中写“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耻将鸡并禽,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自比为凤凰,相信只要得到引荐,就一定能高飞九天。
但天宝年间已不具备吕望、鲁仲连那样建功立业的政治环境,而替皇帝点缀升平并非李白的理想,但处在政治斗争漩涡中的李白还没有发现令其不遇的真正原因。他把自己不受宠信的原因仅仅归结为小人陷害。所谓“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走在商山道中,李白对个人不幸的反思更加全面深刻。在《商山四皓》一诗中,李白梳理了四皓的政治生涯:四皓在“龙虎战争”时,选择“休息”;秦君暴虐时,选择隐居;汉高祖轻侮,避而不出;“明圣”出现时,选择出山,得以一朝成功。四皓的英明之处在于懂得择主而事。这种政治远见和理性精神对李白的政治狂热形成了很大冲击,有助于他拨开臣子争宠的迷雾,进而触及贤良失势的根源。
在此后的诗作中,李白在愤慨怀才不遇时,在抨击奸佞的同时直斥皇帝。如“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单父东楼秋送族弟沈之秦》)“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荒淫竟沦替,樵牧徒悲哀。”(《古风》其五十八)他把唐玄宗与楚怀王、楚襄王类比,斥责他近佞远忠,荒淫无道。
随着局势的恶化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深广,李白认识到个人的失意,国家的动乱,根本原因在于皇帝非贤。而这种认识上的深化与他在商州的经历以及商山四皓带给他的冲击不无关系。
2.对李白价值观的冲击
李白一生都没有放弃功成身退的理想,常以鲁仲连、吕尚、范蠡自比,而在盛唐大一统的社会环境里,他没有“谈笑静胡沙”的立功用武之地,因而将个人的价值依附于君主的信任恩宠。然而他在长安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只是皇帝点缀升平的笔墨弄臣,最终在政治斗争中败走商山道。
在《商山四皓》一诗中,他赞赏四皓“舒卷在胸臆”。他在《过四皓墓》中写“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认为四皓不屈尊俯就,保持节操同样能得到历史的认可。因而选择“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把自由当做自己的价值追求。
他还说“才力犹可依,不惭世上雄。”(《东武吟》)他认为自己虽然未建立功业,但并非是缺乏才干,而是生不逢时,因而并不值得惭愧。这正应和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咏史》)的自珍自重价值观念。
他在《秋夜独坐怀故山》中写道:“顾无苍生望,空爱紫芝荣。”虽然济苍生的愿望落空,但可以爱紫芝、茂品性。李白以四皓自比,肯定个人的才华与品行,从四皓身上获得了价值认同。李白的价值观经历了从向外的、获取外在肯定到向内的、自我肯定的转变。
“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角巾东出商山道,采秀行歌咏芝草。”这是晚年李白对自己商州经历的回忆。虽然他只是在这条伤心路上稍作逗留,但这条商山“名利路”上的风物人情却深入他的心灵,成为他永久的回忆,在商州的经历与创作对他的人生、思想与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