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要乘势而上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张亚强
文章字数:1,669
    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就是创新我们自己。如果人还是原来这些人,思想还是原来这些思想,方法还是原来这些方法,态度还是原来这些态度,要想发展呈现新状态,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目标,那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自身就不能只创新一时。我们要在自我创新发展中呈现新状态,在新状态的坚守中养成新习惯,形成新常态。从打破现状到呈现新状态,要求我们不能把旧的习惯当标准;从新状态到形成新常态,需要我们把新的标准当习惯。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之年,2017年是创新发展的再加速之年,是真刀真枪、全面开展的一年。学校省市共建协议顺利签约,站在新的起点,就应该有新的状态——我们每个人工作要有新状态,学校发展要有新状态。新状态从哪里来?这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创新驱动发展。
    心理学家说,人是一个保守动物,容易按习惯生活,久而久之习惯就成了标准,甚至成了准则,难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难?难就难在我们难于改变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创新驱动发展让自己有点累?累就累在我们要改变自己!
    但是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要创新,要改变。因为创新驱动发展会触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要么创新自己,要么被创新驱动发展所抛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与其学校创新驱动发展逼着自己被动创新,不如自己主动创新!被动创新,我们会觉得更累甚至更痛,学校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也会更难;主动创新,我们会显得更从容更自如,学校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也会更顺。我们不但要创新,而且要马上开始创新。
    言之易,行之难。我们在创新驱动发展面前有诸多的不适应,而最大的不适应是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与创新驱动发展不适应。我们要创新自己的学习方式,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爱好,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在学习中增长工作本领;我们要创新自己的工作方式,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一种工作追求,一种责任担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获得更大红利,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提高自身水平;我们要创新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再是“悠哉游哉”的慢节奏,不能再是“小富即安”的低标准,这种生活状态不创新,学习和工作的状态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干部需要加班加点,或学习充电,或伏案工作;我们的教师需要倾尽心力,或精心备课,或批改作业,或课后辅导,或埋头科研;我们的服务保障人员需要用心服务,多一些微笑,多一点温暖。当这些都成为我们习惯的时候,我们的校园就会悄然发生令人惊喜的变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学校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不会停止,我们自身的学习和工作也不能只创新一时。我们要在自我变革中呈现新状态,在新状态的坚守中养成新习惯,形成新常态。
    从新状态到新常态,是我们对理想目标执着的追求过程。人总要有点理想,总要有点追求,这是不断自我创新、自我提升的不竭动力。学校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描绘了建特色大学的宏伟蓝图,勾勒了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学校是大家的学校,学校发展有目标,我们自身成长也应有相应追求;学校目标是高定位,我们自身目标也应是高标准。我们不能把现状当目标,也不能只为自己设立一个轻轻一跳就摸得着的目标,我们每一个人的高标准、高要求,才能共同铸就学校的宏伟大业。试设想,你不努力,我不使劲,学校如何能创新驱动发展呢?
    从新状态到新常态,是我们自我创新、脱胎换骨的成长过程。正如蝶之破茧而出重获新生,得以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当学习、工作、生活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常态时,我们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崭新的自己!学生变成了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学生,老师变成了一流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干部变成了一流应用型高校的干部,这时候,学校也就成了一所真正的一流应用型高校!我们是选择一直呆在蛹中一动不动,还是努力破茧而出在蓝天下飞舞呢?
    从打破现状到呈现新状态,要求我们不能把旧的习惯当标准;从新状态到形成新常态,需要我们把新的标准当习惯。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创新驱动发展,站在2017年新的起点上要乘势而上。新起点需要新状态,新发展需要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