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苔丝”
柴鲜
文章字数:1,362

    盛夏的六月,很意外地从书架上抽出那本《德伯家的苔丝》,没有想到就此改变了我后来的读书生涯。那时,我还沉浸在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里,就像站在一间屋子里,不知道背后还有另一扇窗户等着我打开,将会呈现给我别样的风景。站在书架边,翻了几页,觉得有趣就随意地坐了下来,没有想到,那天的我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对身边走过的喧哗冥然不闻。
    张谷若先生的译文优美流畅,语言生动传神,真实地再现了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Hardy,1840-1928)笔下这位纯洁的乡下姑娘“苔丝”的人生悲剧,我没有想到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居然也有如此令人凄然泪下的悲情。原来,在霍小玉、杜十娘、白娘子、林黛玉、祥林嫂、陈白露之外还有这样一位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每况愈下最终走上绞刑架的美丽女子。“苔丝”的不幸深深地震撼了我,当我再次重读这部作品时,就不像第一次那样仅仅是被故事情节的吸引而阅读,而是带着种种的可能性和疑问去阅读,比如,苔丝是怎样走到那种人生结局的?作者为何要这样设置故事情节呢?故事背景的描写怎样有那么多色彩的描绘呢?
    与其说是“苔丝”的命运打动我,不如说是作者编织的艺术世界吸引我。在那一周里,我相继阅读了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比如:《无名的裘德》,可怜的裘德徘徊在心仪的大学校门之外,在大学建筑工地上做着苦力,用其一生都无法追求到理想的学业和婚姻。读到裘德的遭遇,让人热泪盈眶,和永远无法走进城堡的约瑟夫·K一样引人深思。还有,《卡斯特桥市长》里那位弃恶从善的打草工迈克·亨查德,因为醉酒而将年轻的妻子和孩子作为赌注输给陌生人,痛悔之下发誓戒酒并努力向上,最终成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被人尊崇的卡斯特桥市长,却因过去的丑行无法被宽恕而再次丧失重逢的妻子和女儿,一败涂地而悲惨离世。作者在小说末尾写道“幸福不过是一场悲剧中的偶然片断而已”,可以看出那种对人生沉浮的淡然态度。人们认为哈代的小说中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宿命论色彩,这大约是由于作者运用各种偶然性事件或意外场景而层层铺垫,将人物推向必然的悲剧性结局这种编织人物命运的手法所造成的客观印象。实际上,任何一部经典之所以能称之为经典,是在于它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视角都能解读出无限的意义。随着兴趣的加深,查阅过哈代的传记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我所占据的材料越多,对哈代作品的感受便在对过去感官印象的不断否定中深化成一种自我阅读的理性思考。
    大约就是从这时起,从那些书写在异域的文学世界里发现了看待人生与自我的另一种方式,让我意识到此在世界中所无法解决的某些困惑,于是,我开始越来越多地阅读那些国籍之外的文学经典作品。在谈到读书时,我总是做这样的比方,我说读书就像吃饭,如果吃的是健康有营养的食品,你所吸收的可能就是自然精华,如果你总是吃的垃圾食品,那么,总有一天你的身体是会出问题的。那些穿越时空而来的经典作品,就代表人类精神的精华,只有读一流的作品,你才知道如何去品评文学,才知道如何去认识人生。
    “西方文学”是作为他者的一种存在,是弘扬和增强民族文化必须的参照。换个角度说,文学总会反映人类的某种共性,在某种意义上提供现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遇见那个可能的自己,为当下生活着的你提供更多人生的真相和经验。读好书,不能改变你的过去,但可以帮助你走向更真实的自己。
    (作者系文传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