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地方中赢取事业人生“双丰收”
——专访商洛市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彭晓邦副教授
文章字数:2,650
                                                                           ◆学生记者 李思鱼 柏雅萌 李皓琳
    目前,我校大力推动“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地方、深入基层,服务商洛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双师型”队伍能力提升。商洛市委、市政府也开展了“工业企业进高校、高校专家进企业”活动,积极搭建地方企业和高校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平台,为我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服务地方工作深入开展之际,本报记者专题采访了商洛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我校科技处副处长彭晓邦副教授,介绍他在根植商洛、服务地方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通过他的科研和工作经验,为我校广大教师投身学校“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以及商洛市“双走进”活动提供启示和参考。
    记者渊以下简称野记冶冤:这次评为商洛市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了市政府对您长期以来以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您能介绍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吗?
    彭晓邦(以下简称“彭”):面对这样的荣誉,我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非常有限,这将激励我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这条路上继续奋斗下去!我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西农待了十年,深受西农“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办学理念的影响,希望能为故乡陕西的农业发展做点事情。商洛农林业资源丰富,尤其是中药材,品种独特、储量丰富,来这里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实现自己服务三农的梦想,学校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的也态度深深打动了我。所以我最终选择来到商洛学院。
    作为学校引进的首名博士,我一进校就加入了商洛学院秦岭植物良种繁育研究团队,参与于浩世高级实验师商麦系列小麦新品种育种研究工作,自己也逐步开展中药材育种研究,选育适合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种植的最佳中药材品种。同时,在中心主任王新军的带领下,深入基层、服务行业,积极承担服务地方的科研项目和科技工作任务。2010至2012年,我担任商洛市政府科技特派员,驻丹凤县丹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公司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五大商药种子园建设”项目的部分研发任务。我在了解一手资料之后,结合地方特色和企业实际,提出从材料创新与抗性选择研究方面进行重点建园的新思路,为商药良种繁育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为企业节省资金近十万元。2013年,我开始兼任陕西秦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顾问。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实际,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新思路,并积极把我校科技工作者引荐到秦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植物新品种栽培、种植技术攻关,产品深加工工艺流程优化研发等多个生产环节和过程,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攻关,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2014年,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我参加了秦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食品加工研发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食材3D加工技术,项目《3D食品打印机工艺装置研发》于2014年荣获“商州区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2015年荣获“商洛市科技二等奖”。
    在学校团委工作期间,我创办了商洛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组建商洛学院航模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学术氛围;联合商洛市科协、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系列科技文化下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把学校的科技资源带入基层,让社会了解我校的科技工作,在宣传服务活动中相互交流,寻找合作机会。
    记:我校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您有没有参与这项行动,能分享一下相关经历和经验吗?
    彭:有参加这项行动。在学校大面积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前,我们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就有这样的想法———“将文章写在商洛大地上”,良繁中心的科技工作者也一直在从事这项工作。这次我参加了生物学院与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的“万寿菊加工关键技术与叶黄素产品开发”等项目,主要协助、配合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开展万寿菊栽培种植技术研究和亚临界提取制备万寿菊叶黄素提取工艺优化研究的部分工作。此外负责联合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共同申报陕西省校企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秦岭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
    分享经验的话,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自信、积极主动,在根植地方行动中与企业互利共赢,锻炼自己、提升能力,促进学校学科平台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学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立足自己专业领域,结合地方行业产业特点,深入地方、深入基层,寻找机会,合作共赢,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双师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记:目前商洛市也举办了“工业企业进高校、高校专家进企业”双走进活动。对此您有什么看法?自己有相应的项目吗?
    彭:“双走进”活动是开放办学,根植地方、服务地方的具体体现。这次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和学校为企业和广大教师提供的一次互相了解、寻找合作的宝贵机会,我校教师应该抓好这个机会,主动和企业对接,寻找适合自己的合作项目,深入地方、深入基层,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锻炼自己,增强能力。我自己根植地方的项目一直在做,借这次机会,目前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林业生态工程方面的合作项目。记:您拥有长期与地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经历,在这方面,对我校教师走进地方、服务基层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彭:根植地方是我校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具体表现,也是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我校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商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    献。要敢于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交流对接,积极深入地方、深入基层,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找准突破口,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将自己所学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围绕企业和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双方合作中互惠互利,提升自身能力,为加快我校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您曾经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安大略农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这期间的经验对我市推进绿色商洛、生态商洛建设有什么启示吗?
    彭:我在国外访学期间主要从事固碳增汇和碳排放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幸参加了加拿大农业部“全球气候变化与立体农业生态系统碳储量响应研究”项目。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在商洛更是空白,商洛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7%,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商洛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这里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整个工程水的供给量和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商洛林茂水丰、生态优越,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万个以上,很适合宜居康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洛的生态优势会越来越突显,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保护商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