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对传统审美精神的自觉认知
文章字数:1,818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程华
贾平凹《“卧虎”说》的出现,标志着贾氏小说艺术观念的自觉。在这部作品中,贾先生第一次提出他文学创作的目标:要用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手法,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灵魂。贾氏在这只“卧虎”身上意识到传统审美精神的价值,那就是“重精神”“重整体”“重意象”。
一、“重整体”
“圆”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原型,它体现着中国艺术生命精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特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道所化生的“一”就是混沌、是圆。圆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也。”这说明,圆虽混沌,但活泼的生命气象却蕴含其中。中国哲学的生命整体观表现在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万物都有生命,生命精神是共通的,也就是物物归于圆,归于混沌,归于整体。中国传统审美理论既关心“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化身,更关心“一切”,微尘大千,刹那永恒,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
在贾平凹的艺术观念中,强调作品的整体特征是与中国传统理论遥相呼应。《“卧虎”说》中的“平波水面,狂澜深藏”背后有贾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那就是简单朴素其外,意蕴深厚其内。石雕的“卧虎”具有“强劲的动力感”“稳定而厚重”的精神恰是民族历史的气质使然。我们常说,一尘可得无量大千,“一尘”即客观外在的象,“无量大千”重视的是“象”或者“客观之物”的内在生命精神和内涵。对艺术作品生命精神的重视,使贾平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未流于浮泛,我们总能在其作品表象的叙述中感触到作者深层的形上表达。
二、“重精神”
贾平凹一向对禅宗感兴趣,禅宗注重“真理即悟而顿圆”。悟也需要过程,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三阶段”表达了禅宗独特的审美感悟过程。贾氏对文学的认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作者最初对文学的理解,追求的是情调的清新优美和形式的华丽,还处于最初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未悟阶段,这在他的《山地笔记》阶段尤为鲜明,作者着力对故乡的山川、风俗、改革变迁等事项进行描绘,凸显外部事件和外部历史对人物内心和情感世界的影响。当作者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注重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精神表现,这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觉悟,结合贾氏的文学创作,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山匪系列、《太白山记》直至《废都》的写作。这时期的创作,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作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变形等手法来寄寓那个更为深刻的自己,这是贾氏审美风格中的“审丑”阶段。等到作者真正感悟到“鹤的精神来自于青天”的时候,其实作者对文学的感悟已真正进入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彻悟阶段,在复杂纷纭的世俗万象中对时代社会人生本质或原理的感悟,是看透人生、洞悉人生要义的感悟。贾氏《怀念狼》之后的作品可归入此类。近作《老生》,作者借助叙事者老生叙述百年历史,在叙述过程中,极力隐藏自己,妥善处理对人物的好恶标准,努力呈现“历史”和人物本身的特征,这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本然状态。三、“重意象”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认为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非一般情感,必须经过净化和深化,通过含蓄蕴藉的途径予以表达,艺术家要借助“象”来兴发感动,借助感性形象来表达深层意念,激发内在生命冲动。艺术家通过“观象取意”和“假象见意”使内在情感获得感性化载体,最后通过“立象以见意”将心灵虚象化为实象。
贾平凹深谙中国传统艺术之法门。在其早期作品中,钟情于传统意象,目的是借助客观意象,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在《太白山记》之前,贾氏并未将意象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与小说结构联想在一起,以《太白山记》为滥觞,至《废都》,贾氏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企图借助意象思维以呈现多维度的小说主题的想法尤为迫切。经过《废都》的成功实践,贾氏明白,意象不仅仅可作为小说的表现手法,还可成为一种隐喻结构,成为结构小说的模式,我们阅读贾氏《废都》之后的作品,其小说结构总是呈现多重向度,有故事、现实生活层面,这是“象”的层面,有对现实和故事的统摄层面,表达作者的思维和精神,这是“意”的层面,“象”的层面和“意”的层面类似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与“象”、“虚”与“实”的结合。自《废都》之后,贾氏自觉运用意象结构小说,到《怀念狼》,贾氏对意象结构有了观念上的明晰,直至《秦腔》,可以说是意与象的完美融合。正是借助意象,贾氏找到了他观照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使作品达到了写实和抽象的巧妙实践。
贾平凹《“卧虎”说》的出现,标志着贾氏小说艺术观念的自觉。在这部作品中,贾先生第一次提出他文学创作的目标:要用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手法,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灵魂。贾氏在这只“卧虎”身上意识到传统审美精神的价值,那就是“重精神”“重整体”“重意象”。
一、“重整体”
“圆”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原型,它体现着中国艺术生命精神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特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道所化生的“一”就是混沌、是圆。圆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也。”这说明,圆虽混沌,但活泼的生命气象却蕴含其中。中国哲学的生命整体观表现在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万物都有生命,生命精神是共通的,也就是物物归于圆,归于混沌,归于整体。中国传统审美理论既关心“一”,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化身,更关心“一切”,微尘大千,刹那永恒,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
在贾平凹的艺术观念中,强调作品的整体特征是与中国传统理论遥相呼应。《“卧虎”说》中的“平波水面,狂澜深藏”背后有贾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那就是简单朴素其外,意蕴深厚其内。石雕的“卧虎”具有“强劲的动力感”“稳定而厚重”的精神恰是民族历史的气质使然。我们常说,一尘可得无量大千,“一尘”即客观外在的象,“无量大千”重视的是“象”或者“客观之物”的内在生命精神和内涵。对艺术作品生命精神的重视,使贾平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未流于浮泛,我们总能在其作品表象的叙述中感触到作者深层的形上表达。
二、“重精神”
贾平凹一向对禅宗感兴趣,禅宗注重“真理即悟而顿圆”。悟也需要过程,禅宗大师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三阶段”表达了禅宗独特的审美感悟过程。贾氏对文学的认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作者最初对文学的理解,追求的是情调的清新优美和形式的华丽,还处于最初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未悟阶段,这在他的《山地笔记》阶段尤为鲜明,作者着力对故乡的山川、风俗、改革变迁等事项进行描绘,凸显外部事件和外部历史对人物内心和情感世界的影响。当作者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开始注重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和精神表现,这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觉悟,结合贾氏的文学创作,这个阶段,对应的是山匪系列、《太白山记》直至《废都》的写作。这时期的创作,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作者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变形等手法来寄寓那个更为深刻的自己,这是贾氏审美风格中的“审丑”阶段。等到作者真正感悟到“鹤的精神来自于青天”的时候,其实作者对文学的感悟已真正进入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彻悟阶段,在复杂纷纭的世俗万象中对时代社会人生本质或原理的感悟,是看透人生、洞悉人生要义的感悟。贾氏《怀念狼》之后的作品可归入此类。近作《老生》,作者借助叙事者老生叙述百年历史,在叙述过程中,极力隐藏自己,妥善处理对人物的好恶标准,努力呈现“历史”和人物本身的特征,这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本然状态。三、“重意象”
中国传统审美理论认为艺术中所表现的情感非一般情感,必须经过净化和深化,通过含蓄蕴藉的途径予以表达,艺术家要借助“象”来兴发感动,借助感性形象来表达深层意念,激发内在生命冲动。艺术家通过“观象取意”和“假象见意”使内在情感获得感性化载体,最后通过“立象以见意”将心灵虚象化为实象。
贾平凹深谙中国传统艺术之法门。在其早期作品中,钟情于传统意象,目的是借助客观意象,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在《太白山记》之前,贾氏并未将意象这一传统的表现手法与小说结构联想在一起,以《太白山记》为滥觞,至《废都》,贾氏在构思小说的过程中,企图借助意象思维以呈现多维度的小说主题的想法尤为迫切。经过《废都》的成功实践,贾氏明白,意象不仅仅可作为小说的表现手法,还可成为一种隐喻结构,成为结构小说的模式,我们阅读贾氏《废都》之后的作品,其小说结构总是呈现多重向度,有故事、现实生活层面,这是“象”的层面,有对现实和故事的统摄层面,表达作者的思维和精神,这是“意”的层面,“象”的层面和“意”的层面类似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与“象”、“虚”与“实”的结合。自《废都》之后,贾氏自觉运用意象结构小说,到《怀念狼》,贾氏对意象结构有了观念上的明晰,直至《秦腔》,可以说是意与象的完美融合。正是借助意象,贾氏找到了他观照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使作品达到了写实和抽象的巧妙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