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文章字数:2,455
★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屈正庚 樊景博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因此,学校应对人才培养的模式积极调整应对,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必须探索新时期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创新、实践水平,使我国实现从计算机的市场大国向技术强国的跨越。
一、传统培养模式中计算机类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培养目标宽泛
以前各个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计算机各种操作,熟练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科技计算机专业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还是可以的。但在21世纪,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精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专业定位十分模糊,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训练和开发研究,不利于学生成才。
2、课程设置大而全,门数多,很难突出专业特色
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体现人才价值。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就会涉及到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课等。到头来只能是多课程、少学时,更谈不上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一种压缩饼干的模式去培养学生,没有一点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每一个学科都懂一点,但没有一门是精通的,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高要求。
3、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错位
普通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开发实践能力。但是众多教师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思想意识无法与现代社会接轨,造成知识体系滞后,就业岗位与需求人才无法匹配,最后在就业市场上学生找不
准自己的位置,就业难
度进一步加大。
4、教师队伍不合理、知识结构分层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增加,教师队伍不足,导致一个教师要上好几门专业课程。如果没有学科带头人指导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设置,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容易存在一些问题。教学团队、骨干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进行交流与解决。教师应用型能力较弱,了解IT企业模式较少,没有真实地体验一个完整项目的开发过程,导致教师进行纯理论、片面化、理想化的教学。
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就业市场需要高职业标准的人才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竞争力非常强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希望人才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自主的能力,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进入单位立即适应岗位,取得业绩与成果。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培养出与社会“零距离”的人才。以前的教育模式、教育观点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必须大幅度改革教育模式。
2、经济影响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人才,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沿海发达城市对人才的整体素质、修养、专业技能要求和西北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并不相同。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分层次教育,采取“一刀切,一手抓”的模式,教育出来的人才没有明确目标与方向,就影响到就业和社会的需求。
3、计算机类专业自身的特点迫使教育方式改变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是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一种交叉学科的产物,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同时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教育理念不断变化,就业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因此就需要不断改变教育方法,让学生不仅要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原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最新的软、硬件技术,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社会的需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
2014年教育部专门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以服务促进就业,以就业强化服务,指明了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自我发展为主转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升学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教育过程中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地方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办学。
2、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
应用型教育主要特征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就是培养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走出校门以后能够上岗就业,创造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价值,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学用结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具备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相应本领。
3、以“发展需求”驱动能力
一般而言,普通大学强调宽泛性、融合性、稳定性和宏观性。而应用型与创新性教育有它自身的特色,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进一步讲,强调社会需要“我”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干什么,即以“发展需求”为驱动,针对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应用型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把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提前摸清,新的职业岗位调查好。
4、实践训练课为主,强调能力本位
随着社会市场的不断变化,人才流动不断扩张,市场需要经过职业训练的工作者,这些训练需要在学校完成。应用型教育就是按照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限,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术的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甚至要求达到50%以上,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5、走产学合作道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教育发展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工程,与就业、产业部门关系密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体现,需要就业、产业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同时要完成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突出“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这就要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不能仅仅依靠机房、实验室,还需要加大建设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基地需要依托社会、企业、公司、单位协助,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