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路径探索
文章字数:1,930
                                                                            ★张建芳 李超 辛建军 薛雨
   一、引言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基础薄弱,办学历史较短,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正从基础设施类办学条件达标、教师学历层次达标等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系统建设逐渐转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提升、专业标准与课程教材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内涵建设”方面。如何在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实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构建和完善有特色、有成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新建地方院校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驱力不足
    长期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在质量保障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还是为了接受外部的检查评估而被动地进行。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很多还停留于文件和形式上,没有得到落实和推进。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路径尚未明晰、转型发展平台建设还不能有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转型发展的人才工程建设需要相当时期的积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尚处于探索时期。这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薄弱,使得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更显乏力。
    2.教学质量标准有待完善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专家DianaGree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是指特定的组织为向学生和社会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根据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的控制、审核和评估。”因此标准建设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所在。但目前的现状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还未形成符合自身定位和目标的标准,往往参照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应用性质量”标准,存在着顶层设计的问题、“为什么制定”、“依据什么制定质量标准”和“怎样制定”等问题。
    3.质量保障系统尚未形成环状闭路
    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一般认为环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持续改进,如PDCA循环。但新建本科院校目前仍聚焦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本科教育规范性和基础建设、队伍建设这些硬性指标,对于制度执行情况、保障要素和内容依据转型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管理重大问题深度调研、产学研深度融合问题、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监控信息反馈等方面缺乏有效监控、调整和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挥系统、运行系统和反馈改进系统未能形成环状闭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持续改进。
    三、转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路径探索
    1.多渠道推进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1)完善体制、机制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前提。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制度层质量文化的建设,要建立和健全具有参与性、公开性、透明性的学校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2)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教学硬件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改善教学行政房、实验仪器设备、实习创新基地、图书资料和信息资源、体育设施、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硬件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文化建设的关键。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对技能型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职称聘任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等政策导向机制。
    2.不断完善质量标准建设
    (1)质量标准建设要首先解决“依据什么制定标准”。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和确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要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类型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建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要理性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而不生搬硬套。
    (2)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和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专业和课程评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型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因此,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并保持高度的一致,引导教学单位树立正确的专业和课程建设目标。
    3.探索教学质量监控并加以完善
    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健全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新建本科院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已经形成了包括教学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督导、课堂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学生调查、毕业生跟踪反馈、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系统化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并对本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适时监测,及时诊断。需要加强的是依据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分析、日常教学检查反馈、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专项检查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反馈、督导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准确评价、系统筛选分析,并将相应结果应用于整改和完善各项工作中,从而形成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维度的“自我检查—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质量提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