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情结长安气质———贾平凹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
文章字数:2,205
                                                                                         ★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程华
    贾平凹出生于丹凤棣花,在乡间小村生活19年,少时贫寒,经历文革,家庭变故,后在社队时期因其出众的文学和书写被推荐上西北大学。从此,山中蛟龙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长安这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贾平凹潜心创作,结交文学、书画、音乐等各类好友,收藏奇石和汉罐,在自己周围形成了谈诗论画的文化天地。在这里,贾平凹吸纳汉唐之气,在传统美学和现代意识的交融互通中,成长为诗书画皆通的文坛大家。
    一、贾平凹的商州农村经验
    贾平凹生于上世纪50年代,成长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代的苦难、历史的动荡,加之个人经历的磨难,自然而然地渗透在一个农村敏感少年的生命中。贾平凹和大多数出生于50年代的作家一样也经历过饥饿的磨难,不仅如此,身体的瘦弱、家庭的磨难使一个敏感的少年过早成熟,获得了生命最初的独特体验。文革期间,他的母亲患了胁子缝病,身子虚弱到能被风吹倒,他的父亲被诬陷为反革命,贾平凹被列为可教子弟,开始了在社队屈辱的生活。“我爱土地,爱土地上的每一株庄稼苗……”社队生活使贾平凹亲切了脚下的这片土地,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社员的歧视,加强了贾平凹的自尊和自强意识。在后来的庙沟水库建设中,贾平凹因为能文会写,成为水库建设中的一员,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推荐为西北大学的学生。正是有这样的农村生活经历,才有了他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人生的苦难是和生命相关的,真正的苦难在乡下,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贾平凹对农村、土地有了摆脱不掉的情愫。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即将40年,那些早年和贾平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立志写作的作家,有的经商了,有的高升了,但是贾平凹一直笔耕不辍,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在写作最艰难的时候,在疾病最痛苦的时候,贾平凹从未放弃,不仅仅是对写作的爱好,更是生命韧性精神的验证。
    二、贾平凹的西安文人生活
    1972年,贾平凹19岁,进入西北大学文学系,接受专业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在70年代,在很多文人的意识里,生活经验远比文学理论知识重要,陕西以至全国的文学工作者,基本都扎根基层,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的文学素材。
    贾平凹始到西安,便喜欢上了这座氤氲着传统文化韵味的城市“当百年之后躯体焚烧于火葬场,我的灵魂随同黑烟爬出了高高的烟囱,我也会变成一朵云游荡在这座城的上空”。贾平凹钟情于这座城市,如同一个人和一座城之间的缘分,这座城里,有贾平凹钟情的文化遗迹、文化氛围、艺术趣味,乃至精神世界里的渴求。西安这座城在贾平凹眼里,算是全世界范围里最具古城魅力的,它的城墙赫然完整,大街小巷方正对称,四合院砖雕门楼下有着已经黝黑了的花石门墩,透过那些古城街巷的名称,便可直视到遥远历史的现场中去。不仅如此,如若文物是历史的框架,到了西安,可通过历史文物感受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
    贾平凹初到长安,长安文坛风气就很浓厚,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这些五六十年代成名的作家,成为年轻作家写作道路上的楷模。在贾平凹的眼里,石鲁和柳青是“旷世的天才”,其中石鲁和赵望云的书画艺术代表着“长安画派”的艺术精神。《朋友》一书,详细生动地记载了贾平凹与艺术家圈子的交往,在这本书中有作家、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文人圈子中“静坐玄思,不知不觉”,贾平凹认识到,不论什么艺术,最高境界都是一样的,如同贾平凹自己所说“我的文学写作和书画,包括我的收藏,基本上都是一个爱好,那便是一定要现代的意识,一定要传统的气息,一定要民间的味道,重整体,重混沌,重沉静,憨拙里的通灵,朴素里的华丽,简单里的丰富。”
    三、贾平凹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超越
    19载农村生活,钟灵毓秀的山水环境赋予了贾平凹如水般的灵气和烂漫的想象,少年艰难多舛的遭遇磨炼着贾平凹面对苦难的坚韧和耐力,农村的生产实践和劳动经历,培养着贾平凹亲土爱民的农民情结。从故乡的山水景物到故乡的地域文化,从故乡的人情物理到故乡的历史变迁,贾平凹的文学版图始终未离开过故乡的视线,但同时,贾平凹又借助故乡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故乡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40多年的长安生活,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他的文学艺术观念和精神追求也是在西安生活中形成的。虽然他自称农民,如乌鸡乌在了骨头里,可是,他的开阔视野、他的博大胸怀、他的现代意识,已经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所能具有的。贾平凹以知识分子的意识和责任,一如既往地传达他对故乡的感情,表达他对农村的发展、农民命运的关注。
    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平凹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写作之余,走西路、进山东、赴江浙、去定西,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在西安,贾平凹交友谈文弄书,在其周围形成了非常博大的文学艺术圈子。40多年的城市生活,贾平凹在行走、阅读中开阔视野,了解时代;在笔耕不辍的写作中扩大自己的文学版图,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和审美意识;在和朋友的交流和谈天中开拓艺术品类。贾平凹作品中的故事是商州的,人物是商州的,甚至人物语言也是商州方言,但是,贾平凹以故乡为基础的写作,因为有了城市的生活经验,有了相对独立的知识分子意识,商州,包括生养贾平凹的地方棣花街,就成为贾平凹“反映社会历史变迁,反思和批判现实生活的媒介”。在以故乡生活和故乡人物为原型的写作中,包含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和人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