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贾平凹及其作品在日本的接受
★宫琳菁,张晓倩
文章字数:1,784
    贾平凹是中国著名作家,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等国内大奖,也获得过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等国外大奖。但是,日本翻译和学术界研究贾平凹及其作品的成果寥寥无几。本文将从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概况及日本学者对贾平凹作品的评价两方面,探讨研究贾平凹及其作品在日本的接受情况。
    一、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概况
    截至2017年3月,贾平凹作品被翻译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发行的只有八部,分别是《废都》、《土门》、《鸡窝洼人家》、《鬼城》、《猎人》、《太白山记》以及《有责任的活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发行的比较少。与此同时,目前在日本能够收集到的研究贾平凹作品的相关学术论文仅有七篇。1982年名和又介发表的《贾平凹的小说》,,盐旗伸一郎1998年中国的学术杂志《小说评论》上发表了《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2004年发表《走向消亡、残余——从贾平凹的近作看其创作目标动向》,2008年发表《贾平凹<秦腔>的叙述方法》。吉田富夫在2004年发表了《莫言与贾平凹文学的可能性》其中贾平凹文学部分,以《废都》为例,探讨了贾平凹文学的可能性。加藤三由纪在2009年发表了《贾平凹的<高兴>——从闰土形象中拯救出来》,这是截至目前贾平凹小说在日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关于贾平凹的散文研究,布施直子2012年发表了《读贾平凹的散文(报告概要)》。
    二、日本学者对贾平凹作品的评价
    虽然日本研究贾平凹作品的学术成果并不十分丰硕,但其作品《阿吉》《秦腔》《废都》《高兴》等研究却是颇有成果的。本节重点关注日本学者对这四部作品的评价,希望能够对贾平凹作品研究有所助益。
    1.《阿吉》:贾平凹作品中的“残余与消亡”
    盐旗伸一郎在《走向消亡、残余——从贾平凹的近作看其创作目标》这篇研究论文中,通过大量的篇幅解读《阿吉》,来探索贾平凹的创作目标和动向。文章第三部分中通过《阿吉》概要、阿Q的影子、阿吉的形象、写实——以实写虚”的叙述形式、阿吉系列这五个小节来专门解读《阿吉》。作者通过《阿吉》等系列解读出贾平凹作品的两大趋势——残余与消亡。
    2.《秦腔》:超越形式的叙述者
    盐旗伸一郎的《贾平凹<秦腔>的叙述方法》是对《秦腔》这部作品自觉选取的创作方法的探讨研究。正如许多评论家指出的那样,该作品引人注目的地方不是构思,而是品味缺乏跌宕起伏的细节本身,因为那里渗透着作者的苦恼及矛盾,叙述又妙趣横生。盐旗伸一郎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定性的叙述者的形态是多样的,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通常形式、不合规则的形式、超越形式。
    3.《废都》:转向“堕落”视角
    吉田富夫在《莫言及贾平凹的文学可能性》中关于贾平凹文学的可能性,对贾平凹的《废都》进行了探讨,作者对这部作品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作者认为该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是转向“堕落”这个视角。《废都》之后的作品,可以看到贾平凹将兴趣逐渐转移到传统文化、城市与农村问题上。但这个轴一直在《废都》的延长线上,从来没有动摇过。
    4.《高兴》:跳出闰土形象的农民状态
    加藤三由纪2009年发表的《贾平凹的<高兴>——从闰土形象中拯救出来》是笔者查阅到的关于贾平凹研究的最新成果。加藤认为,刘高兴原型是实际存在的。这点暂且不说,这里出现的刘高兴确实如题目中比喻的那样,由于命运的安排,也许他就是那样,也许是另一个贾平凹。贾平凹通过写《高兴》,把另外一个自己从闰土的形象中拯救出来,在小说中写了一个新的农民形象。
    三、结语
    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接受状况不尽如人意,但吴少华在《贾平凹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中指出:应该说贾平凹在日本拥有良好的接受基础,日本上至国立国会图书馆,下到各大学图书馆都收藏着丰富的贾平凹研究资料,其中大部分是中国国内出版的著作和论文,而且不乏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吴认为要继续扩大贾平凹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为海外读者所接受和欣赏,对贾平凹作品在日本推介展望中提出了三方面应该做的工作,分别是坚持“走出去”理念、高水平的翻译和及时推介新作品。冯丽君在《贾平凹作品“走出去”策略研究》指出,要想让贾平凹作品真正走出去,应加大政府投资和宣传力度,加强中外翻译者的合作以及加强媒介的宣传作用。通过坚持这些理念和策略,并使之切实有效地付诸于行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贾平凹译介及研究在日本一定会开花结果,其作品也会被广大日本国民所熟悉、接受和欣赏。
    (作者均系我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