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善散文中寻找心中的“那抹绿”
文章字数:1,017

             
                                                                                               黄元英
 
  几年前,我在中文系工作,聘请育善兄做兼职教授,请他讲文学创作,至今还清楚记得他演讲的题目:《散文是心中的那抹绿》,我直觉认为这就是他的散文观,琢磨了很久。后来,陆续阅读他的几个散文集,发现他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对散文的执着和追求。我喜欢读他的散文,正如喜欢他平实温润的君子之风。育善散文有一种自然伸展的形态和仁爱众生的温度,不呻吟不虚构,有真诚有情怀。白天阅读心情好,晚上翻看睡眠好。送我的《惊蛰之后》一直放在床头。育善兄做人作文,都没有“为人之心”。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就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为了赢得掌声或名利。“为己”则是为了自己心有所得、心有所安。育善兄实在做人、真诚写作,都是在发现和记录他“心中的那抹绿”。换句话说,育善通过社会转型期“三农商州”(商州的农村、农业、基层干部)的文学建构,努力呈现他体验、他向往的那种简单干净的生活和温暖有序的社会。
    育善的散文平实有味道。看得出育善写散文不费心机,而是意到笔随,如同平凹的书法,天真而憨拙,自然而雄浑,都是弱于技巧而强于表达。比如他 
回忆看拖拉机、撵兔子的往事,追述当秘书、当教师的日子,记录南沟夹柿子、拾掇旧房子、到山阳宣讲政策、踏雪访友、检查食品安全、扶贫工作的经历,抒发对父母、子女、姨夫、大妗子以及平凹兄弟的情谊,勾勒老师们、同学们和锅炉工老刘、化妆品小店女老板等人物形象,如在身边,平淡无奇,但真实可信。对育善而言,真实是他的真本色,平实是他的大技术,平实保护了散文题材    中天然的妙理、真实的情感和平淡隽永的味道。平淡之味不是没有味道,而是以原味取胜,如同林语堂所说:只有鲜鱼才能清蒸。
    2018年《文艺报》有篇文章,以“回归生活,守住本真”为题,综述中国2017年的散文状态,育善的散文特别是《惊蛰之后》就是如此。他20多年的散文创作经历,就是专注于用平淡文字描摹真实的生活味道。人世间有风情万种,育善兄就专注于引导有缘读他散文的人,一起寻觅并抵达人性深处的“那抹绿”。我认为,他沿着这条路,找到了散文的源头。顺着育善散文创作轨迹望去,隐约能看到远处波澜壮阔的风景。
    有自己的创作领地、有作品的辨识度和个性的文学气象,是作家成熟成功的信号。但与此同时,创新突破和提升跨越的压力也会随之而来。六朝萧纲有言“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我喜欢平实有味道的文章,但不排斥“放荡”而灵动的作品。我衷心祝愿育善不断登上新的创作高峰。
    (作者系我校督导与评估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