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浮躁》和《废都》的詈骂语翻译研究
文章字数:2,712
★邵霞
贾平凹在《浮躁》和《废都》中的文学书写坚守着他的地域方言和陕西地域特色鲜明的詈骂语,这些詈骂语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从侧面反映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历史风貌、百姓的文化认知和认知方式等。《浮躁》和《废都》葛浩文译本中的詈骂语主要分为感叹性詈骂语、隐喻性詈骂语、攻击性和戏谑性詈骂语、詈语”非“詈”和詈骂意象变译五类,这些詈骂语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透露人物性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葛浩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詈骂语更能反映原作风格,实现以形象译形象,即用一种语言所创作的形象去再现另一种语言中的形象。
(一)感叹性詈骂语
1.直译詈骂词
詈骂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读者对詈骂言语中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内容的理解依赖其所依附的社会文化预设。若原语中某詈骂语仅仅表达说话者的愤怒或不满等情绪,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原语中的詈语。
如:开场第一圈,庄之蝶果然自扣了一庄,平和了一庄,气得李洪文直骂牌是舔钩子。
Zhuangconsistentlypickedupusablediscardedtiledintheopeninground,soupsettingLithathecursedthetilesasass-wipes.
葛浩文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国情调,有助于向英语读者传达汉语中骂詈对象的生理缺陷可以作为詈骂内容的文化惯习。译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译文中既要传达文化缺省所表达的内容,又要尽可能再现这一语言形式,译者不能为了追求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而随意改变原文的形式,进而剥夺了原文语言的生动性。
2.意译詈骂词
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的前提是目的语读者具有足够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否则翻译效果也未必理想。如:那是个小狐狸精,将来怎么和婶婶过活在一起?She'snothingbutafoxfairy,andIdon'tthinkthishouseisbigenoughforthetwoofyou.
在中国文化中狐狸被赋予邪魅的意味和媚惑祸水的形象。而英语中“fox”一词并无中国语境中“狐狸精”所富含的丰富含义,所以葛浩文用“foxfairy”并不能完全表达原作中詈骂语的感情。在西方文化中,siren”被看作是色诱异性的危险女子。虽然“siren”和汉语中的“狐狸精”属于不同的意象,而且字面含义不同,但是指称意义却类似。有鉴于此,詈骂语的翻译也可以采用意译翻译方法,即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最常用的表示脏话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传达,确保目的语读者可以顺利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这种翻译策略在风格和效果上有时与原作稍有偏差。
3.咒骂填充词的使用
在翻译詈骂语的过程中,译者为了强调对随后的名词短语和非名词短语语中詈骂对象的不满,会加入“Bloody”“Fucking”等起强调作用的咒骂词语。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詈骂填充词来加强詈骂说话者的语气,葛浩文在翻译《浮躁》和《废都》中的詈骂语时,也使用了大量的詈骂填充词来强调詈骂使用者的强烈情感。
(二)隐喻性詈骂语
隐喻性詈骂词是指委婉或间接性的詈骂表述,如:韩文举掌握了此术,却越发与搭渡的妇女说浪话,察言观色,用六枚“宝通”铜钱推掐善恶凶吉、流年运气,嘻嘻哈哈打发自己的日子。Secureinhisnewknowledge,Hanbegantakingevenmorelibertieswiththewomenheferriedacrosstheriver.“浪”原意指的是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如“波浪”。祝鸿熹将“浪”的含义扩大为“放纵、放荡、不知检点、随便的意思,尤其有淫荡、勾引的意思”。此处“浪话”的词义发生了转喻。这些隐喻的委婉和间接隐晦的特点与西方直接大胆的文化有很多差异。
(三)攻击性和戏谑性詈骂语
攻击类詈骂语的内涵意义多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恰当地传达相应詈骂语所传达的语用含义和指称意义,才能使读者更加深入和透彻地理解。对于这类詈骂语的翻译,葛浩文根据具体语境语义和语用功能,采用了直译、替代、弱化翻译、省略和直译加解释等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限于篇幅,此处仅列举弱化翻译和省略两种翻译方法。
1.弱化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认知的差异,译者会将原作中与译语文化有冲突的詈骂语进行适度转换,既达到传达原作中詈骂语的功能,又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如:孟云房吃了一惊,叫到:狗眼?那以后是不是要狗眼看人低了?!”
Mengcriedout.“What'sthatsaying—toadog,peoplealllooksmall?”
以狗骂人不符合西方的叙事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狗在《圣经》中是上帝的造物,被西方人当作忠实善良的朋友,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基于此,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中“狗”所附带的贬低含义作了文字上的变通,这样做削弱了原作中的诋毁和谩骂程度。
2.省略
为了表达说话者的强烈语气,汉语中经常会重复使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詈骂语来表达相同的宣泄情绪,对于此类詈骂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中的詈骂语个数在不影响传达说话者愤怒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对于戏虐性词汇的翻译,在具体语境下需要考虑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奉行基督教,所以英语中的詈骂语与基督教的相关文化有关,如“Goddamnit”“Gotohell”等表达。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和融合中形成了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局面,很多詈骂语与道教和佛教相关。本例中,韩文举看到大空在大雨后,脱光身子在河中背要过河的妇女,就骂大空是个“罪孽的东西”,语用上表达的是一种戏虐,译者在翻译这种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的詈骂词汇时需要动态地顺应源语语境。
(四)詈语”非“詈”的翻译
詈语非“詈”是指说话者通过詈语表达对詈骂对象的一种诙谐和亲昵的情感用语。《浮躁》和《废都》中的诙谐性詈语和亲昵性詈语可以划分为友情类、爱情类和亲情类三种,友情类詈语即指朋友或熟人间以玩笑的方式所表达的詈骂表述;爱情类则专指夫妻或情侣间表达的亲昵的詈骂话语表述;亲情类指亲人或长者对年轻人表述溺爱或亲昵的詈骂言语。限于篇幅,仅以亲情类詈骂语为例。
韩文举着愣愣盯起金狗,说:金狗,你原来是个说谎的鬼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这酒是你自己买的”。Hanglaredathimandsaid,“GoldenDog,you'realyingprick.YouthinkIdon'tknowthatyoubroughtthisyourself”
金狗喜欢小水,在小水离开伯伯后,金狗总是以谎称小水给韩文举带酒的形式来讨好韩文举,韩文举识破后说金狗是“说话的鬼头”,语用上表达的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亲昵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詈骂。由于詈骂使用者和使用对象双方关系的不同,同一个詈语在不同场合的功能和语用效果有所不同。
(五)詈骂意象变译
由于中西文化和认知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改变原作中的意象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图。达姆罗什认同翻译过程中损失和变异的必然性,他指出“翻译使作品的流通模式国际化,并激发跨时代、跨国界、跨种族的阐释学对话。从世界文学看,这些变异体不仅仅是对原作的损失和变形,更是两种文化碰撞和对话的产物。”以《浮躁》中的意象变译为例:(大空)就一把将田中正抓起来,喝问:你这个不要脸的骚叫驴,你以为你是书记,谁的老婆你都敢欺负吗?”
HejerkedTiantohisfeetandyelledinhisface,“Youshameless,rottenpig.”
陕西方言中的“骚叫驴”在长安和西安也被称为“骚驴”,本指发情的叫驴,喻指爱沾花惹草的男人。译者在译文中将詈骂对象从“驴”变为了“猪”,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种改变原作中詈骂对象翻译方法对译作在译入语中文化的巩固大有裨益,但是有伤于原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这种改变意象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做的妥协,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在句法构造、文法习惯、修辞格律、俗语、风俗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
贾平凹在《浮躁》和《废都》中的文学书写坚守着他的地域方言和陕西地域特色鲜明的詈骂语,这些詈骂语刻画了人物的形象,从侧面反映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历史风貌、百姓的文化认知和认知方式等。《浮躁》和《废都》葛浩文译本中的詈骂语主要分为感叹性詈骂语、隐喻性詈骂语、攻击性和戏谑性詈骂语、詈语”非“詈”和詈骂意象变译五类,这些詈骂语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透露人物性格特征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葛浩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具有文化内涵的詈骂语更能反映原作风格,实现以形象译形象,即用一种语言所创作的形象去再现另一种语言中的形象。
(一)感叹性詈骂语
1.直译詈骂词
詈骂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读者对詈骂言语中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内容的理解依赖其所依附的社会文化预设。若原语中某詈骂语仅仅表达说话者的愤怒或不满等情绪,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再现原语中的詈语。
如:开场第一圈,庄之蝶果然自扣了一庄,平和了一庄,气得李洪文直骂牌是舔钩子。
Zhuangconsistentlypickedupusablediscardedtiledintheopeninground,soupsettingLithathecursedthetilesasass-wipes.
葛浩文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国情调,有助于向英语读者传达汉语中骂詈对象的生理缺陷可以作为詈骂内容的文化惯习。译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译文中既要传达文化缺省所表达的内容,又要尽可能再现这一语言形式,译者不能为了追求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而随意改变原文的形式,进而剥夺了原文语言的生动性。
2.意译詈骂词
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的前提是目的语读者具有足够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否则翻译效果也未必理想。如:那是个小狐狸精,将来怎么和婶婶过活在一起?She'snothingbutafoxfairy,andIdon'tthinkthishouseisbigenoughforthetwoofyou.
在中国文化中狐狸被赋予邪魅的意味和媚惑祸水的形象。而英语中“fox”一词并无中国语境中“狐狸精”所富含的丰富含义,所以葛浩文用“foxfairy”并不能完全表达原作中詈骂语的感情。在西方文化中,siren”被看作是色诱异性的危险女子。虽然“siren”和汉语中的“狐狸精”属于不同的意象,而且字面含义不同,但是指称意义却类似。有鉴于此,詈骂语的翻译也可以采用意译翻译方法,即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最常用的表示脏话的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传达,确保目的语读者可以顺利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是,这种翻译策略在风格和效果上有时与原作稍有偏差。
3.咒骂填充词的使用
在翻译詈骂语的过程中,译者为了强调对随后的名词短语和非名词短语语中詈骂对象的不满,会加入“Bloody”“Fucking”等起强调作用的咒骂词语。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詈骂填充词来加强詈骂说话者的语气,葛浩文在翻译《浮躁》和《废都》中的詈骂语时,也使用了大量的詈骂填充词来强调詈骂使用者的强烈情感。
(二)隐喻性詈骂语
隐喻性詈骂词是指委婉或间接性的詈骂表述,如:韩文举掌握了此术,却越发与搭渡的妇女说浪话,察言观色,用六枚“宝通”铜钱推掐善恶凶吉、流年运气,嘻嘻哈哈打发自己的日子。Secureinhisnewknowledge,Hanbegantakingevenmorelibertieswiththewomenheferriedacrosstheriver.“浪”原意指的是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如“波浪”。祝鸿熹将“浪”的含义扩大为“放纵、放荡、不知检点、随便的意思,尤其有淫荡、勾引的意思”。此处“浪话”的词义发生了转喻。这些隐喻的委婉和间接隐晦的特点与西方直接大胆的文化有很多差异。
(三)攻击性和戏谑性詈骂语
攻击类詈骂语的内涵意义多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恰当地传达相应詈骂语所传达的语用含义和指称意义,才能使读者更加深入和透彻地理解。对于这类詈骂语的翻译,葛浩文根据具体语境语义和语用功能,采用了直译、替代、弱化翻译、省略和直译加解释等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限于篇幅,此处仅列举弱化翻译和省略两种翻译方法。
1.弱化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认知的差异,译者会将原作中与译语文化有冲突的詈骂语进行适度转换,既达到传达原作中詈骂语的功能,又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如:孟云房吃了一惊,叫到:狗眼?那以后是不是要狗眼看人低了?!”
Mengcriedout.“What'sthatsaying—toadog,peoplealllooksmall?”
以狗骂人不符合西方的叙事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狗在《圣经》中是上帝的造物,被西方人当作忠实善良的朋友,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基于此,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中“狗”所附带的贬低含义作了文字上的变通,这样做削弱了原作中的诋毁和谩骂程度。
2.省略
为了表达说话者的强烈语气,汉语中经常会重复使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詈骂语来表达相同的宣泄情绪,对于此类詈骂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中的詈骂语个数在不影响传达说话者愤怒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对于戏虐性词汇的翻译,在具体语境下需要考虑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西方奉行基督教,所以英语中的詈骂语与基督教的相关文化有关,如“Goddamnit”“Gotohell”等表达。而中国在长期的发展和融合中形成了儒道释三位一体的局面,很多詈骂语与道教和佛教相关。本例中,韩文举看到大空在大雨后,脱光身子在河中背要过河的妇女,就骂大空是个“罪孽的东西”,语用上表达的是一种戏虐,译者在翻译这种中西方文化背景有差异的詈骂词汇时需要动态地顺应源语语境。
(四)詈语”非“詈”的翻译
詈语非“詈”是指说话者通过詈语表达对詈骂对象的一种诙谐和亲昵的情感用语。《浮躁》和《废都》中的诙谐性詈语和亲昵性詈语可以划分为友情类、爱情类和亲情类三种,友情类詈语即指朋友或熟人间以玩笑的方式所表达的詈骂表述;爱情类则专指夫妻或情侣间表达的亲昵的詈骂话语表述;亲情类指亲人或长者对年轻人表述溺爱或亲昵的詈骂言语。限于篇幅,仅以亲情类詈骂语为例。
韩文举着愣愣盯起金狗,说:金狗,你原来是个说谎的鬼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这酒是你自己买的”。Hanglaredathimandsaid,“GoldenDog,you'realyingprick.YouthinkIdon'tknowthatyoubroughtthisyourself”
金狗喜欢小水,在小水离开伯伯后,金狗总是以谎称小水给韩文举带酒的形式来讨好韩文举,韩文举识破后说金狗是“说话的鬼头”,语用上表达的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亲昵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詈骂。由于詈骂使用者和使用对象双方关系的不同,同一个詈语在不同场合的功能和语用效果有所不同。
(五)詈骂意象变译
由于中西文化和认知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改变原作中的意象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图。达姆罗什认同翻译过程中损失和变异的必然性,他指出“翻译使作品的流通模式国际化,并激发跨时代、跨国界、跨种族的阐释学对话。从世界文学看,这些变异体不仅仅是对原作的损失和变形,更是两种文化碰撞和对话的产物。”以《浮躁》中的意象变译为例:(大空)就一把将田中正抓起来,喝问:你这个不要脸的骚叫驴,你以为你是书记,谁的老婆你都敢欺负吗?”
HejerkedTiantohisfeetandyelledinhisface,“Youshameless,rottenpig.”
陕西方言中的“骚叫驴”在长安和西安也被称为“骚驴”,本指发情的叫驴,喻指爱沾花惹草的男人。译者在译文中将詈骂对象从“驴”变为了“猪”,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这种改变原作中詈骂对象翻译方法对译作在译入语中文化的巩固大有裨益,但是有伤于原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这种改变意象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做的妥协,体现了两种不同语言在句法构造、文法习惯、修辞格律、俗语、风俗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