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模式改革创新与实践
文章字数:1,192
                                                                             ★赵威 邸友莹
    近年来,随着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4G”技术普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可移动已经在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相应的在线学习、翻转课堂、远程MOOK教育、微课堂等等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正在慢慢渗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依然为传统的板书或多媒体+板书模式,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其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课程教学以教定学,依赖教材,评价体系单一,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较差。《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理论部分较难学,如何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学    习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动手能力成为课程教师需解决的当务之急。通过实践与调查,我们总结出一种在“互联网+”背景下适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现代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方式。
    (1)课前准备。教师团队合理分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准备、资料整理和分类、搭建教学场景、完善教学任务、协商各个学习任务的评价方式。
    (2)课前自学。教师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多
    媒体资源,通过微信、QQ或邮箱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主要教学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教师可采用翻转模式,构建学习场景,提出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或讨论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也可以自主确定相关主题;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教师建议选择独立探究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聆听并记录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学生间、组间交流,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学习疑问进行网上交流。老师对学生的完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对本节课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讲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或者测试来评测,也可以根据学生表现评定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4)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教学模式可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提供教学产品。课前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估,了解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平台数据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差异性。然后对症下药,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提高学习兴趣。
    (5)课后提升。课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学习任务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尝试完成大型项目,也可以进行探究学习。课后学习活动需要依托系统化学习平台来获得拓展任务,上传过程性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
    (作者系我校化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