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如何称呼我?
——纪念从教20年
文章字数:1,943
    1998年的夏天,在一次人才交流会上,我与商洛学院“缘定终身”。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讲: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人(单位)。
    时光荏苒,今年,已然是到商院任教的第20年。20年间,曾被学生冠以“老师”、“晓婕老师”、“武书记”、“阿姨”、“武姐”、“姐姐”等各种称呼。想来颇有趣,聊以记述,权作从教20年的纪念。
    老师 晓婕老师
  我大学读的并非师范专业,性格又比较内向,加之普通话不标准,因此对讲台讲课,内心很是发憷。对第一节课是如何开始的,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在提前10分钟的预备铃响起时,我已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等待在教室门口。旁边教室门口,一位素未谋面的年长教师,看出了我的不安,亲切地与我交谈,并一再安慰我:“别紧张!”等到提前3分钟的预备铃响起时,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教室。教室里的学生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几个人注意到我的到来。我坐在了第一排一个男同学旁边,拿出教材,想把要讲的内容,再看一下。那个男生默默地盯了我两秒,轻声说:“同学,你走错教室了吧?”我愣了一下,慌乱地回答:“我是你们班的代课老师。”正式上课铃响了,我登上讲台。坐在第一排的那个男生,带领全班同学齐刷刷站起,声音洪亮地喊道:“老师好!”我涨红着脸,眼睛盯着对面的墙,弱弱地回了一句:“大家好!”那节课,磕磕巴巴讲了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楚。
  后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才知道,他们是96级学生,很多人与我这个94级学生,年龄相当。感谢他们,用一学期从始到终的“老师好”,让我树立了职业的自信,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的担当。
  从教20年,掐指算来,已经带过了20届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称我为“老师”,但有一次,有学生打电话咨询我一个事,给以其解答后,学生恭恭敬敬地回答:“谢谢晓婕老师!”当时,真被他的回答雷到了。后来,路上再相遇,说起此事,学生哈哈一笑:“那样叫,既尊敬又亲切啊!”好吧,只要你高兴!
武书记
  2006年,在政教系与历史系分立之时,年500节教学工作量的我,接受组织安排,同时兼任了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因此,那几年总被没有直接代课、而只有工作关系的学生直呼“武书记”。
  那是最忙碌的几年。
  年幼的孩子,经常把“别人家的妈妈”挂在嘴边:“别人家的妈妈陪他玩,你什么时候陪我?”我只能对孩子苦笑。孩子他爸戏称:“你妈妈,不是在讲台,就是在办公室,要不就是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
  忙碌总算有回报。我先后获得了“优秀团总支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所带党支部获得“优秀党支部”荣誉称号。所发展60名党员,政治合格,手续健全,顺利完成组织关系从学校到单位的衔接。
阿姨
“阿姨”的称呼,最早出现在2009年。
  那是当年新生的第一次课。按惯例,我提前10分钟到了教室,齐齐检查粉笔、板擦、投影仪等上课必用物件,发现教室前排灯没关。面对100多人的大堂课,前排灯没关,必然会影响授课效果。
  当我在教室门口配电箱那关灯时,一个女孩匆匆跑来:“阿姨,多媒体×  在哪里?”多媒体×,正是我上课的教室。我指给女孩。女孩道过谢,匆匆跑进教室。开始讲课,我先做自我介绍:“大家是90后,其实我也是90后”。教室瞬间一片寂静。“只是,各位是出生在90年代以后,我是在90年代以后读的大学。所以,刚才被某同学喊了阿姨!”学生发出善意的笑声。
  跟那个女孩熟识了,女孩说,其实她当时没注意到我们的年龄差,只是感觉关电闸那样的事,应该是清洁工阿姨而不是大学老师该干的事。
武姐  姐姐
  “武姐”是一个很社会的叫法。没错,喊我“武姐”的是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有一次,在给他们单位做了报告后,他与我交谈,顺便送了我这个称呼。但那是个2016年才毕业的学生,这是多年师生变姐弟的节奏啊!
  从2009年被第一次叫作“阿姨”后,在校园内又多次被学生称为“阿姨”。逐渐的,内心也认可了:与学生已是两代人!面对学生,往往母爱感爆棚,学会了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然而,2017年的某天,一个女孩在校园拦下我,问:“姐姐,请问××教室怎么走?”回家得瑟的跟家人讲起,女孩把我叫“姐姐”的事。埋头吃饭的读高二的儿子差点笑喷饭:“得了吧!你不懂啊,我们有些同学相互间还戏称‘爸爸’呢!叫个‘姐姐’,还真以为你年轻呢,随意叫的!”可不,这小子有求于我时,就把我叫“姐姐”!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获得学生这许多的“爱称”,我心甚慰。20年,亲历了学校升本、本科合格评估、创建一流学院等一系列大事、喜事;20年,经历了部门的数次调整;20年,获得了各种荣誉与机会……很怀念过去的20年!步入中年的我,将牢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秉承初心,不负父亲赐予的那个“晓”字,始终如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以一贯的激情,投入工作!惟愿我亲爱的学校,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才!商洛学院,这张镶嵌在商洛大地上的金色名片,更加闪闪发光!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