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文学作品中商洛民艺元素的美学梳理
文章字数:2,189
                                                                                             ★唐瞾堃

  在文学上久负盛名的贾平凹,从言谈来说是一个陕南腔调十足的商洛人,仔细体味观察后还可以发现他异常闪亮的眼神中还展现出他是一个纯朴且富有乡村情结现实主义农耕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中总能够让读者品味到浓厚的商洛民俗民艺元素,而从作品中飘荡而出的商洛风尚也成为了贾平凹的文学特色之一。贾平凹将文学与美学的平衡看成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任务,里程碑式的重要任务。在文学创作中文字与美学的平衡现象尤其突出,作为一个乡土气息很浓的人,贾平凹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对美学深入挖掘和融汇,对美学高度追求和实践,都充分表现了作者深厚的美学底蕴和造诣,展现了作者使文学与美学高度融合、互动、平衡的高超艺术能力和成就。
    贾平凹先生在代表作《废都》中充分融入了叙事描写的画面感手法,叙事者和人物对话之间的艺术交流具有典型的特征,也是艺术思维在该作品中的一次重要实践,手法细腻多彩、融汇交错、珠联璧合,让文学创作与艺术实践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融合和统一,让每一位作者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体验感觉。可以说贾平凹像一个不屈不挠的开拓者一样,为当代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独辟畦径、新颖别具、花团锦簇的思维路径,贾平凹文学创作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创作特点值得研究、值得体悟、值得传承。
    作为一个地道的商洛人,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以商洛为其作品的原点,从商洛的文化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商洛人。这正是一个文学家独有的文化精髓所在,就如同莫言的作品几乎都紧密围绕着高密东北乡而展开,余华的文字中江南小镇中的潮湿气息一般,浓郁的商洛文化和仔细雕琢的商洛语言让他一步一步成为了当代文学大家。而他在作品中也注重突出了商洛文化积淀的审美信仰,就像在《冬景》中的那句:这家老婆婆,穿的臃臃肿肿的。”臃肿本不是一个叠音词,但贾平凹所用的“臃臃肿肿”不仅形象的体现出了作品中人物的穿着状态,更是体现出了商洛人生活中、性格中、语言中独有的地域风格,突出了商洛文化深沉积淀的自觉审美信仰。作品蕴含商洛独有的空气能够切切实实让读者在阅读时呼吸到那种朦胧梦幻、似曾相识、恰到好处的美感和气息,正是贾平凹先生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所在。
    贾平凹先生对人生的认识态度,或者说贾平凹先生小说作品中对人生的感悟皆显与众不同——生如烟缕,几番纠缠。商洛的独特民俗礼仪的恰当拿捏,作品注重彰显商洛人民俗礼仪的朴素审美共鸣。纵观先生作品,在表现人生不易时,先生更多地赋予小说及小说中主要人物以鲜明的宿命论结局。抑或有人与命运抗争,但大多数时候难于逃脱命运的既定安排,而且每一次宿命的勾勒,都是阴差阳错、众象各异、独树一帜。例如《高老庄》中:“子路决定了回高老庄”,本来早早脱离了高老庄的子路已经活成了另一种人,而身为大学教授的子路在回到了高老庄之后却又恢复了保守、计较、犹豫等老毛病,这恰好说明商洛民俗审美就像一块独特的土壤,身处其中自有彼此赏识和共鸣。贾平凹先生小说作品中诸如宿命论的角色塑造很多,大小人物对生活的艰难避之不及,又战胜无望的例子也很多,相似的命运不同的终点,一系列人物在先生的笔下,或者甘愿被束缚在命运牢笼中、在命运的夹裹里经过阶段性的拼命挣扎而不得解脱,但是总能在接连的困难中寻求出路,保持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平衡,似有否极泰来的欢欣和满足。亦或与命运勇敢抗争,但不做悲壮英雄,而是要表现普通生命之间生生不息的互助、顽强和超然;或者就是提倡生活中芸芸众生做自己的主人,求索凡俗中的不平凡。总而言之,贾平凹先生笔下的人物都是在理解生活和甘自奋斗中留下的曲折轨迹,映射出差异化的生活审美共鸣,这一特点突显了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美感和魅力。
    在贾平凹先生的文学小说作品中不乏尖刻的讥讽隐喻,有时候这种讥讽近乎尖酸的“暗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态度。显然,之所以要使用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为了更加显现作品的底蕴和承载能力,而隐喻暗讽的经常性使用正是他“寓情于喻式”文学言语技法所在。这种写作手法主要是为了展现商洛地域风貌的民俗审美语境,在表面不易觉察的自然而然中展开的调侃和嘲讽,完成了对小说情节的渐次推进,也正是这一手法的实践探索,增添了“贾氏文学”的可读性和原创性。当然,喻讽绝不是“贾氏文学”创作的全部,也不是他的专利,但风俗符号化叙事方式无疑是他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例如,再以作品《高老庄》为例—“城里人醒不开咱的话哩,咱也说官话——你长得美哩,大美人。”只此一句话便将方言俚语、区域风俗、价值认同展现到了极致。作品可以模糊的具体的年代痕迹,人们却可以根据情节在现实中寻找蕴含的影子。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居然可以把草菅人命的事件叙述用平和的语气将之历历描叙,在创作中把见怪写成不怪,用日常诉说抨击现实矛盾。总之,这种什么态度恰如自喻自娱《丑石》一文,是贾平凹先生文学风格不同于其他人作品的自有审美语言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其作品成就斐然和美学态度彰显所在。
    贾先生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恰恰就是因为他的作品能够切实地反应出陕南地域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特征,具有民俗纪实和情景再现的真实性。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不仅仅是在阅读小说,更是在品味贾平凹先生极具地域身份特征现实性的文学构架美感。从“贾氏文学”作品中,读者能够感受到基于文化积淀和民俗审美元素的文学性呈现,同时商洛民艺元素的美学涵养也成就了作家巨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内在张力。
    (作者系我校艺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