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文章字数:1,603
                                                                                              ★刘长命
    《分子生物学》课程是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该课程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学生普遍反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课程的知识点。本研究针对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相关课堂改革成果归纳如下。
    1.根据授课对象,积极转换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中心,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授课中,教师传授更多的是如何获取学习信息,教学生如何掌握学习方法。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比如在每次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如光盘、网址、背景资料等,再由各小组通过团队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增强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2.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分子生物学》课程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和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加之缺乏有效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浅不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做到重点难点突出,又要避免交叉重复,务求精辟、易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学习的需求。
    3.合理使用教材,更新知识结构
    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教材的正确选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体系,还有利于任课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新版教材不断面世,任课教师就要不断理解和学习最新的教材资料,及时、准确地掌握分子生物学中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为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4.合理教学手段,强化成果应用 
 《分子生物学》信息量大并且抽象,因此应多采用适合该课程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在DNA半不连续复制、RNA转录起始复合物形成等章节中,使用传统板书教学,很难形象地描绘并讲解清楚其中的原理,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通过加入动画、视频效果就可以使整个调控过程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或者创新项目在课堂上进行应用,也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信息量大、记笔记困难等。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5.坚持阶段总结,消除知识疑惑总结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总结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得失,能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把控能力和学生的自觉性。通过课后总结和阶段总结,不仅可以做到对当天所学知识当天消化,还可以适时对某个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温习、不留疑问,也给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范本。阶段总结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种为知识层次的总结,第二为教学方法的总结,第三为教与学的总结。6.理论结合实践,提高操作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保证学会学懂基本操作技术,不断加强技能训练;其次,增强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再次,保证实验内容的前沿性。实验的成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在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动性不断增强,在最近三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超过1/3的    学生选择了《分子生物学》作为他们的主考科目,并且分数普遍在120分以上。同时通过实践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研究生面试环节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教与学永远不会停歇,知识的更新也不能停止,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系我校生物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