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焚香记》中的“敫桂英”
文章字数:1,635
                                                                                                ★ 邵言
    秦腔《焚香记》是一出“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历史故事。讲的是青楼名妓敫桂英在长街雪地搭救了穷困潦倒的书生王魁,二人暗生情愫,结为夫妻。后桂英送王魁上京赶考,王魁感念恩情,于海神庙前立下永不变心的誓言。岂料他高中后入赘相府,休弃恩妻。桂英义愤填膺,前往海神庙质问海神,怎奈天不应,地不语,悲愤之下打神告庙,自缢身亡。海神感于桂英遭遇,命判官去捉拿王魁,已成为一缕幽魂的桂英依然余情难忘,说服判官前去试探王魁。桂英入得相府,苦苦哀求,王魁不为所动,甚至起了歹心。桂英终于醒悟,王魁被判官缉拿。
    《焚香记》共分七场:救王、情笃、送别、休书、打神、行路、情探。该剧中的敫桂英由秦腔名家齐爱云饰演。齐爱云曾说:创作伊始,我们就秉承着回归戏曲本体,淡化舞美,表现人物,写意不写实的理念,希望通过演员本身的舞台表现力,剧种特有的绝活等戏曲最本真的东西表现秦腔之美,凭借戏曲自身的魅力去征服观众。”在这本戏中,齐爱云完美地阐释了对敫桂英人物的解读,完成了从倾心、痴情、悔悟再到反抗的一系列表达。
    具体到作品之中。在《救王》一折,敫桂英唱到:可叹我似清莲深陷泥洼,薄命女孽海孤寂苦挣扎。”面对无奈的现实,她只能叹息,只能挣扎。在看到王魁倒卧长街雪地之后,她心生恻隐,将王魁救回。三年来,夫妻恩爱,偎脚而眠。在《送别》时,桂英唱到:祈求保他得高中,恩爱夫妻早团圆。”此时的她将希望寄托在王魁身上,希望他高中状元,救自己出这风尘之地。然而她没有想到王魁负心薄义,入赘相府。她等来的是只是一纸休书,她以为看花了眼,再三定睛之下,怒骂“王魁贼子!”,将体内的震惊与绝望喊了出来。自此,完成了从痴情到怨恨的第一层心理转变。
    在《打神》中,她哭诉、恳求、愤怒、反抗、打神、自缢身亡。她跪倒在地,向海神哭诉王魁的斑斑劣迹,恳求海神为自己平恨,海神不应。她又将希望转移到了判官的身上,苦苦哀求判官为自己讲个人情,判官不语。这时,她又看见了小鬼,哭求小鬼为自己做个见证,小鬼不答。她在面对三个不同神灵的时候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态度:面对海神,她尊敬而虔诚,面对判官,她急切而恳求,面对小鬼,则是“小鬼哥哥”,求着哄着,说尽好话。可是,无论她怎样求助,神灵依旧是不予理睬。此时,她的情绪已由恳求神灵转化为怨恨神灵了。她慢慢地意识到:而今的王魁不比从前了,他如今是天子的门生,又做了丞相的女婿,你们都怕他,不敢惹他。你们都欺负我敫桂英,无钱无势,又是个烟花女子。难道我就应该受人的欺辱吗?”此时,她的情绪已经转为愤怒。她看透了海神的虚无缥缈,判官、小鬼在她的眼中都变成了胆小怕事、趋炎附势的小人。她痛恨王魁的薄情,更加痛恨这些小人。她大笑、怒笑,她开始反抗,她打翻了桌上的香炉,怒不可遏地跳上了香案。反复地质问海神为何不为自己做主。冥冥之中,她听到海神逼她回去,她问海神,同时也是在问自己“我该回向哪里去?我该回向哪里去呀?我只有一死。”她从香案上翻了下来,在海神庙中自缢身亡。自此,完成了从怨恨到痛恨的第二层心理转变。在《情探》中,她捉王魁是情意万转的无奈。她温情去探,直言自己愿为奴为婢,黄莺泣作杜鹃声,可王魁依然决绝。她彻底地绝望了,她骂道:害奴一命赴泉台,只把好心反作歹。恶贯满盈似狼豺,恶果自酿报应来。”自此,她完成了从淳朴善良的女性到抵制封建社会制度的复仇女神的整个转变。这样的结局也为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寻找到了一丝正义的慰藉。《焚香记》不仅仅是停留在“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情节表面。突出强调了这场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有利地抨击了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残害,鞭笞了王魁趋炎附势、极端自私、冷酷无情的丑恶面目。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焚香记》中王魁与桂英的爱情故事本是美好而纯洁的,但由于王魁的贪慕虚荣、无情背叛而酿成悲剧。敫桂英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作为时代的觉醒者,她充分认识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公,起而反抗,成为了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个典型。   
 (作者系人文学院2015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