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早期散文中的星空意象
文章字数:1,997
★张惠玲
贾平凹早期散文创作内容丰富,意象空灵,情感真挚。本文着眼于贾平凹早期散文中的星空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空灵醇美、清幽寥阔的意境,同时也解释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一、星空意象
浩瀚的星空一直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关注,从古至今对星空的描绘成为了一种文学传统。贾平凹的散文也对星空有着独特的描述,寄寓着自身的情感体验。
贾平凹的星空意象,包含着星和月两个意象,并最终融合为星空。首先是星月意象的使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很多篇目都涉及到星月意象,例如《空谷箫人》中,“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天上的星星》中,“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贾平凹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散文集《月迹》中诸多篇章都是吟咏月亮的,如《月迹》《月鉴》《对月》等。在这些散文中,贾平凹从各种情感出发,描绘了他眼中不同的月亮,有的曼妙温柔;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妩媚诱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月亮星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和地上景物、人物融为一体的,因此贾平凹散文中关于星月意象的描绘,实则是用星月描绘了一种与作者心境契合的星空环境。其次是星月意象的意义。意象的特征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的情感思绪相契合,所以才能引起作者的注意与联想。例如《冬花》中,“黑黑的天空一轮月亮,那是夜的太阳,孤独的太阳,孤独的灵魂,冬夜从此不再漆黑。”黑黑的天空是一种深沉的寂寞,而唯一的本该是带来光的月亮在作者眼中是“孤独的太阳,孤独的灵魂”。“天空”和“月亮”两种意象的叠加使用,加重了作者的寂寞孤独情愫。
二、原因探析
贾平凹如此大量频繁使用同一种意象,必定有其原因。首先是贾平凹本身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和有意借鉴。他在《散文就是散文》中提到:“少抱些流行杂志而觅精吸髓,花力气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找那些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相通相似的方法吧。”这使得其散文在选取意象和造境方面具有古典气息。《静虚村记》中,贾平凹写道:“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这一段文字不仅造境颇有古人之风,点点数笔勾画出一幅场景,其人生状态也具有古人遗风。因此星月作为中国传统文人意象,在和贾平凹的思想情感取得契合后诞生无数散文作品。其次是与贾平凹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有关。贾平凹的早期散文大都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时期。此时贾平凹对社会现实、人生况味也有了更多体会,贾平凹一方面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祈求从古人那里获得慰藉;另一方面也投入自然当中,借自然风物遣怀。浩渺的星空成了他的首选。
三、空灵清幽
贾平凹散文意象不仅有星空,还大量重复使用石、水、女性等意象。这些意象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机统一起来,星空作为极具包容性的背景,石、水、女性等意象被笼罩在一种皎洁朦胧的背景之下。星空意象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月是幽静凄冷,水是坚韧柔软,石则是坚韧顽劣,月是其中的中心意象,将其他意象连接在一起,因此贾平凹的散文具有一种空灵清幽的风格。空灵清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空灵醇美;另一方面是空幽清静。首先是空灵醇美的散文风格。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还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月鉴》中,“月亮正要出来,就在草坝的那边,一个偌大的半圆,那是半团均匀的嫩黄,嫩得似乎能掐出水来。”“蓦地,一只夜鸟在响亮地叫着,从天边斜着翅膀飞来,一个黑影儿掠过我的脸面,它还在叫着、飞着,似乎在欣赏和追逐自己那草波上的倩影呢,接着就对着月亮又是一叫,飞得无踪无迹了。”读到这些文字,眼前立刻呈现出一片静谧空灵的景象,作者在月下思考,在月下想着自己的妻子,使得文章增添了一份情感的醇美。其次是空幽清静的散文风格。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与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意密切相关。在《夜在云观台》中,“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破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作者不仅在禅房里品茶,也在禅房里参悟,以这种超然的心态观照自然,就有充满“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的脱俗韵味了。散文是作者独特精神气质的展现,文章之中可以见人。贾平凹对星空投以关注的目光,星空的清寒和他内心的孤寂产生共鸣;对地上的流水、顽石加以观照,二者的坚韧与他内心的倔强暗中相合。贾平凹的散文是他个性气质在文章中的体现,他不仅有着细腻的感情,还有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些都是贾平凹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副教授)
贾平凹早期散文创作内容丰富,意象空灵,情感真挚。本文着眼于贾平凹早期散文中的星空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空灵醇美、清幽寥阔的意境,同时也解释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一、星空意象
浩瀚的星空一直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人类的关注,从古至今对星空的描绘成为了一种文学传统。贾平凹的散文也对星空有着独特的描述,寄寓着自身的情感体验。
贾平凹的星空意象,包含着星和月两个意象,并最终融合为星空。首先是星月意象的使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很多篇目都涉及到星月意象,例如《空谷箫人》中,“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地融,山在淡淡地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天上的星星》中,“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贾平凹对月更是情有独钟,他的散文集《月迹》中诸多篇章都是吟咏月亮的,如《月迹》《月鉴》《对月》等。在这些散文中,贾平凹从各种情感出发,描绘了他眼中不同的月亮,有的曼妙温柔;有的俏皮可爱;有的妩媚诱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月亮星星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和地上景物、人物融为一体的,因此贾平凹散文中关于星月意象的描绘,实则是用星月描绘了一种与作者心境契合的星空环境。其次是星月意象的意义。意象的特征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作者的情感思绪相契合,所以才能引起作者的注意与联想。例如《冬花》中,“黑黑的天空一轮月亮,那是夜的太阳,孤独的太阳,孤独的灵魂,冬夜从此不再漆黑。”黑黑的天空是一种深沉的寂寞,而唯一的本该是带来光的月亮在作者眼中是“孤独的太阳,孤独的灵魂”。“天空”和“月亮”两种意象的叠加使用,加重了作者的寂寞孤独情愫。
二、原因探析
贾平凹如此大量频繁使用同一种意象,必定有其原因。首先是贾平凹本身对古典文学的喜爱和有意借鉴。他在《散文就是散文》中提到:“少抱些流行杂志而觅精吸髓,花力气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找那些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相通相似的方法吧。”这使得其散文在选取意象和造境方面具有古典气息。《静虚村记》中,贾平凹写道:“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月下树影,盘腿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醉入梦,风止月暝,露星闲闲,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为静虚村。”这一段文字不仅造境颇有古人之风,点点数笔勾画出一幅场景,其人生状态也具有古人遗风。因此星月作为中国传统文人意象,在和贾平凹的思想情感取得契合后诞生无数散文作品。其次是与贾平凹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有关。贾平凹的早期散文大都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时期。此时贾平凹对社会现实、人生况味也有了更多体会,贾平凹一方面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祈求从古人那里获得慰藉;另一方面也投入自然当中,借自然风物遣怀。浩渺的星空成了他的首选。
三、空灵清幽
贾平凹散文意象不仅有星空,还大量重复使用石、水、女性等意象。这些意象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有机统一起来,星空作为极具包容性的背景,石、水、女性等意象被笼罩在一种皎洁朦胧的背景之下。星空意象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月是幽静凄冷,水是坚韧柔软,石则是坚韧顽劣,月是其中的中心意象,将其他意象连接在一起,因此贾平凹的散文具有一种空灵清幽的风格。空灵清幽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空灵醇美;另一方面是空幽清静。首先是空灵醇美的散文风格。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还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月鉴》中,“月亮正要出来,就在草坝的那边,一个偌大的半圆,那是半团均匀的嫩黄,嫩得似乎能掐出水来。”“蓦地,一只夜鸟在响亮地叫着,从天边斜着翅膀飞来,一个黑影儿掠过我的脸面,它还在叫着、飞着,似乎在欣赏和追逐自己那草波上的倩影呢,接着就对着月亮又是一叫,飞得无踪无迹了。”读到这些文字,眼前立刻呈现出一片静谧空灵的景象,作者在月下思考,在月下想着自己的妻子,使得文章增添了一份情感的醇美。其次是空幽清静的散文风格。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与贾平凹散文中的禅意密切相关。在《夜在云观台》中,“我独坐在禅房里品茶。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离,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破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心中就有几分庆幸,觉得这山水不负盛名,活该这里没有人家,才是这般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没有一点俗韵了。”作者不仅在禅房里品茶,也在禅房里参悟,以这种超然的心态观照自然,就有充满“花开月下,竹临清风,水绕窗外”的脱俗韵味了。散文是作者独特精神气质的展现,文章之中可以见人。贾平凹对星空投以关注的目光,星空的清寒和他内心的孤寂产生共鸣;对地上的流水、顽石加以观照,二者的坚韧与他内心的倔强暗中相合。贾平凹的散文是他个性气质在文章中的体现,他不仅有着细腻的感情,还有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些都是贾平凹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