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雒鼎铭》探究
文章字数:4,389
★薛璞喆
《商雒鼎铭》,又名《商洛鼎铭》《鄀公缄鼎》(以下简称“商洛鼎”)等。其形制为“平折沿、立耳、鼓腹、圆底、三兽蹄足。颈部一周有六个小扉棱,扉间饰窃曲纹;腹饰环带纹,膝部外侧各出一扉棱”。“商洛鼎”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后宋人赵明诚《金石录》、董逌《广川书跋》等相继著录之,该鼎或已不存。目前,对于该鼎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拟以“商洛鼎”的铭文内容、制作时间等基本问题为中心,旨在结合近出的相关文献对该鼎的创制年代进行考释,以期有裨益于商洛地方史的研究。
一、铭文词句考释
笔者现将宋人关于“商洛鼎”的记载兹录如下。宋欧阳修《集古录·商雒鼎铭》云:右《商雒鼎铭》者,原甫在长安时得之上雒。其铭云:“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雍公作尊鼎,用追享丁于皇且考,用气麋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雍公不知为何人。原甫谓古丁、宁通用,盖古字简略,以意求之则得尔。而蔡君谟谓十有四月者何?原甫亦不能言也。治平元年中伏日书。
宋赵明诚《金石录·商雒鼎铭》云:古鼎铭,刘原父得于商雒。铭云:“维十有四月。”蔡君谟尝问原父,十又四月者何?原父不能对。吕氏《考古图》云:“古器皿多有是语。或云十三月或云十九月,疑人君即位,居之踰年未改元,故以月数。”余尝考之古人即位,明年称元年,盖无踰年不改元之事。又余厕藏《牧敦铭》有云:“惟王十年十又三月。”以此知吕氏之说非是。是盖古语有不可晓者阙之可也。
宋董逌《广川书跋·商洛鼎铭》云:此鼎制甚大,挍以今太府权量,为斤若干,其容若干。铭曰:惟十有四月既死霸,王在下都,雍公缄作尊鼎。原父以丁为宁,其说是也。周既都洛而以成周为下宫,所以异宗周也。鰔周《古史考》曰:周公营作下都。则今洛阳何休曰:周成王所都也。尔或谓周之十四月为夏之二月。元命苞曰:夏以十三月为正。故管子有十三月,令人之鲁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二十八月,莱吕之君请复之语。如此,自是古人书时不必月嗣君未改年以月数计之。刑子才曰:四十二月之科,一依恒式制、服制,小传尽书以月。此正未成君之制。故昔人谓时王未改年者,其说得之。
通过对比如上三则资料,我们可知,欧阳氏和赵氏将此鼎命名为“商雒鼎铭”,而董氏却命名为“商洛鼎铭”;仅欧阳氏录入了“商洛
当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就业压力也非常大,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要扭转这种趋势,就需要通过构建高校、学生与企业和专业、培养与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模型,构建国家、地方与校本“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逐步搭建校企联合共建特色实验室合作模式与机制,提高应用型院校的就业率,最终构建适应新就业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1)构建高校、学生和企业三位一体联鼎”的全文兼杂少许考释,而赵氏主要就铭文中的“十又四月”做了辩证,董氏不仅记载了商洛鼎的形制,而且对铭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释;对于商洛鼎的发现者,赵氏和董氏均曰“原父”,独欧阳氏曰“原甫”。尽管上述三则记载各有异同,但从史源上说,三则资料所采铭文均来自于欧阳氏的《集古录》。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收录了该鼎,命为《鄀公鼎》,并收录商雒鼎的图制、铭文原文以及考释。笔者兹录全文如下:
惟十又三月既死霸壬午,下蠚雍公戚乍尊鼎,用追享孝于皇且祖考,用气麋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此鼎《考古图》云:“得于上雒。”故宋人又称之为“商洛鼎”。上雒,今陕西商县地,在春秋末年属晋,则下蠚盖灭于晋者也。蠚字从虫虫,下鄀公戚簋作(虫若)从虫,均有意与上鄀示别。盖下鄀后出,既分上下独嫌混淆,且时亦各有去上下字而单称鄀。故于鄀字之结构亦须示别也。“十又三月”当是“十又三月”之伪,下笔过短,盖是锈纹也。
对比欧阳氏的记载并参之篆体原文,郭氏将“商雒鼎”称之为“鄀公缄鼎”;“十又三月”,郭氏“既死霸”后多“壬午”二字;欧阳氏“下都”郭氏认为应是“下蠚”,今从郭氏;“作”原为“乍”,其意应通“作”;“丁”原为“”,当“孝”解,并非欧阳修所释解为“宁”;“且”字当“祖”解;欧阳氏“气”当作“乞”、“糜”当作“眉”,其后内容相同。对比商洛鼎铭之原文,郭沫若之解当为是。
综此,笔者现将“商雒鼎”的铭文断句隶定如下:
惟十有三月既死霸壬午,下鄀雍公缄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乞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二、创制年代考
2016年,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及《续编》出版并刊布了一些列鄀国的青铜器,主要包括河南南阳贵族墓出土文物、南阳博物馆馆藏文物遗迹一些私人收藏鄀器,如《鄀公平侯鼎》、《鄀公矛人锺》、《下鄀唐公安盘》等。纵观上书所录鄀国器皿,铭文多和《商雒鼎铭》一样都记载了制鼎的时间,像《鄀公平侯鼎》也云“惟鄀八月初吉癸未”。很显然,这是对制鼎年代变成工作需要的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
(2)构建专业、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模型
作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关键性环节,专业、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联动发展成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所谓专业、培养与就业三者联动,也就是在本科教学系统中,形成一种各个环节关联与互动,有效运行的机制。在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下,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信息之间的交互对的记述。因而依此可对“商洛鼎”的创制年代作一番蠡测。
“惟十又三月既死霸壬午”。“十又三月”,即十三月,是春秋时期“年末置闰”之表述,时间应为时年的最后一月,即年末月;“既死霸”,应是23日至晦日,也就是23日至29(或30)日;“壬午”一般是纪日或纪年的,因“既死霸”已表明了日子,那么“壬午”理应为纪年。
“下鄀雍公”。“下鄀”为鄀国之一支,与“上鄀”相对。按郭沫若的说法,“下鄀”应是与“上鄀”区分,因而对此鼎的制作时间蠡测须厘清三个关键问题:一是鄀国分上、下鄀的时间;二是“下鄀”南迁和灭亡的时间;三是上鄀的灭亡时间。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鄀国分为上、下“鄀”的时间,大致在“春秋初期”,即公元前770年以后;对于下鄀南迁,南迁时间应在晋文公五年(前622)至晋文公十四年(前613)间,灭亡的时间,应在楚昭王或楚惠王时期,大致时间应在公元前477年以前;上鄀灭亡的时间应在春秋中期,即公元前600年以前。
按郭沫若的说法,之所以分出下鄀,是有意区分上鄀,以示鄀国后有分支。因此可以说,“商洛鼎“的制作时间中应在上鄀灭亡之前。再按黄锦前的说法,上鄀灭亡于春秋中期,即大约在公元前637年以前。又按《商雒鼎铭》中言“壬午”,可推测出,其制作年份应在公元前770—前630年间的某一年。检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可知这一时间段中的“壬午”,仅有公元前759年、前699年、前639年三个年份。检阅现有研究,包括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和《续编》以及南阳出土的器皿,大都将《商洛鼎铭》的时间定为“春秋早期”。因此,这三个年份均有可能。
再观已经确定为春秋早期的《鄀公平侯鼎》,其云:“惟鄀八月初吉癸未。”“癸未”继连“壬午”而在其后,故“商雒鼎”应与《鄀公平侯鼎》为同一时代。又《鄀公平侯鼎》在“癸未”后云:“鄀公平侯自作盂,用追享于厥皇祖振公,于厥皇考盂公,用锡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这与《商雒鼎铭》之内容较为相似。用“鄀”而不用“上鄀”或“下鄀”,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上、下鄀之别在春秋早期,就时间来看,“早期”是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把此体系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进一步规范高校专业设置,切实依据地方产业发展状况及产业发展需求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合理控制专业增量及其整体规模。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个概数,前后相差也有数百年;从铭文所言“鄀公”、“盂公”和“平侯”来看,应为鄀公矛人之后;《上鄀太子平侯也》中言“皇祖哀公、皇考振公”,可知鄀公上三代应为哀公、振公、盂公。《鄀公平侯鼎》即实指可谓“上鄀公平侯鼎”,时间上应该在“春秋早期后段”,也即上、下初分之时。同时,鄀公平侯当属皇族,其言“鄀”亦是当然。而《商雒鼎铭》应是大夫所制,虽为同时代,但等级差序应循之。二是诚如郭沫若所言:“既分上下独嫌混淆,且时亦各有去上下字而单称鄀。”《鄀公平侯鼎》即是如此。因此,笔者大胆臆断“商雒鼎”创制年代应在春秋早期后段,即公元前699年或前639年,月份和日子应在是年末月二十三至二十九(或三十)日之间。
《商雒鼎铭》首次见于文字记载,是在北宋欧阳修《集古录》卷一之中。按欧阳修的说法,此鼎是刘敞在长安时得之于上雒,故称之为《商雒鼎铭》。检《宋史·地理志四》,其云:“商州,望,上洛郡,军事。崇宁户七万三千一百二十九,口一十六万二千五百三十四。贡麝香、枳壳实。县五:上洛,中。商洛,中下。洛南,中下。丰阳,中。上津。中下。”可见,欧阳修命名此鼎为《商雒鼎铭》,是基于刘敞得之于商州上洛郡,从而简称为“商洛”,以此作为该鼎的名称。
从春秋时期下鄀的地望来看,其都在商密,初在丹水下游,后迁往宣城,大致地跨今陕西商洛、河南淅川和湖北宣城。今陕西商洛之一部分应在其辖区内,是下鄀国下辖的行政区划之一。郭沫若将“商洛鼎”鼎命名为“鄀公缄鼎”,显然他是比较赞同该鼎为下鄀王公所制,缄应是其名讳,然检鄀国皇室系表,关于缄的事迹均不可考,故无法确定“商洛鼎”就是在今商洛创制,现在可以确定的是该鼎确实发现于今陕西商洛。
纵观上述,通过梳理《商雒鼎铭》的铭文、辨析制作时间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一鼎,因得之于当时的商州上洛郡,故欧阳修将其命名为《商雒鼎铭》,“雒”通“洛”。其铭文为:惟十有三月既死霸壬午,下鄀雍公缄作尊鼎,用追享孝于皇祖考,用乞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该鼎约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前639年,月份和日子应为是年末月的二十三至二十九(或三十)日之间;因作鼎者缄公的信息今已不可考,故无法确定其与今商洛之关系,存疑。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教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高校和企业要以合作共赢的原则,构建和完善校企联合共建特色实验室运行机制。高校应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企业也应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有关项目研究中来,为企业创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奠定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在以双赢为模式的条件下,进行人才培养和产业对接的双重运行机制,有效依靠科研平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