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有感
文章字数:3,686
高扩昌:勤奋扎实工作 落实根本任务
3月18日,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边收看新闻,边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龙强院长沟通了我的认识:思政课要迎来春天!
3月19日,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我再次认真学习了关于此次座谈会的报道;3月20日,我学习了学习强国平台上的“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金句”和求是网评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并进行了笔记摘抄;同日,我回答了学习强国平台上专题考试模块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试题。通过一系列学习,使我对讲话关于思政课的“三个关键”的论断;关于思政课教师的“六项素质”的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阐述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几天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座谈会精神,建议大学生们学习、关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同时,向我校本学期远在新疆伊犁支教实习的114名学生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实习学生学习讲话精神,并用讲话精神指导支教实习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句话使我想起2016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两次会议既各有侧重点、又一脉相承,突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以上学习,我深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认认真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勤奋扎实工作,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结合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其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授课目的的服务性,授课问题的复杂性,授课对象的广泛性及授课环境的现实性均对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当前的思政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我校而言,应该在教学运行中继续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领导干部听思政课的安排部署,以领导干部听评思政课为抓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抓落实、补短板,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融汇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实训教学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使学生树立爱校、爱学、爱专业的坚定思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二,高度认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谨记“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职业操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勇于担当作为,不仅要重视“教”,同时要关注学生能否“学”得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好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学硬件建设,充分发挥自媒体、融媒体、VR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作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和授课方式,吸引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问题提出来、互动火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融会贯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开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课程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点,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的重视,为今后一段时期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遵循,思政课教学将迎来新时代,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
杨小锋:育人工程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学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对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我来说,既是学习思想经验,又是反思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在今后工作中从以下方面,提高意识、积极创新,不断推进我院及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一是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用型本科教育致力培养的是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必须熟练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技艺,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重专业轻思想、重技能轻做人、重能力缺理想却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误区,致使理想信念淡化、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弱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均在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重点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我们更应让这片“思想阵地”成为社会建设者的“自然氧吧”。
二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努力营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文化氛围。
立足学院实际,从管、教和学等方面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员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督促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大思政”教育精髓,深入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意义,开拓思想,创新服务方式,修订管理制度,为课程思政建设保健护航;继续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技能比赛,创新开展优秀测评奖、教学全勤奖和实验教学奖,让教师通过研、讲和评树立良好的教风;通过思政理论知识比赛及将思政元素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发扬勤奋友爱、坚韧不拔的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同时锻炼其专业竞技能力。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将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规范制定,将思政指导引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思政教育作为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模块,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向进行;依托课程评估,将思政教育评价做为评估的主要指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入课程、课堂,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意识、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合作意识等;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养成奉献社会的健全人格、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精神品质。
四是恪守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
要保“质”,人先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和实现者,因此,抓住这支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保质保量渗入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把好教学设计关、教学进度关、信息资源应用关、教学方法关、课堂师生互动关,让“关注每位学生、设计好每节课、讲授好每个知识点和渗透到每个环节”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积极举办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院级青年教师技能比赛、实验技能大赛、教学研讨会等,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和认同教学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反复强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的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无声”融合。
五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第二课堂。
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身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拓展关键,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将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为驱动,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线上线下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建筑类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认证、BIM实训实操比赛、学院创新创业标兵评选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形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创业价值观,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积极性,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是新时代对育人工程的现实要求,让我们以改革创新理念为先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自觉,积极探索融合过程中各要素匹配途径,使诸要素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聚合立德树人的原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我校建工学院副院长)
3月18日,我在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当时边收看新闻,边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龙强院长沟通了我的认识:思政课要迎来春天!
3月19日,通过学习强国平台,我再次认真学习了关于此次座谈会的报道;3月20日,我学习了学习强国平台上的“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金句”和求是网评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并进行了笔记摘抄;同日,我回答了学习强国平台上专题考试模块中“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试题。通过一系列学习,使我对讲话关于思政课的“三个关键”的论断;关于思政课教师的“六项素质”的要求;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统一”的阐述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几天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座谈会精神,建议大学生们学习、关注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同时,向我校本学期远在新疆伊犁支教实习的114名学生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实习学生学习讲话精神,并用讲话精神指导支教实习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句话使我想起2016年12月7-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两次会议既各有侧重点、又一脉相承,突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以上学习,我深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做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只有认认真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勤奋扎实工作,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结合工作实际,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要清醒地认识到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其授课内容的政治性,授课目的的服务性,授课问题的复杂性,授课对象的广泛性及授课环境的现实性均对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当前的思政课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我校而言,应该在教学运行中继续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领导干部听思政课的安排部署,以领导干部听评思政课为抓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抓落实、补短板,打造金课、淘汰水课;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穿融汇到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实训教学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促使学生树立爱校、爱学、爱专业的坚定思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第二,高度认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谨记“科学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职业操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勇于担当作为,不仅要重视“教”,同时要关注学生能否“学”得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真学真信、愿学爱学。每一位思政课老师都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握好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和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第三,加强思政课教学硬件建设,充分发挥自媒体、融媒体、VR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独特作用,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和授课方式,吸引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问题提出来、互动火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融会贯通,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开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课程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点,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的重视,为今后一段时期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理论遵循,思政课教学将迎来新时代,对于在新时代更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
杨小锋:育人工程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学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对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我来说,既是学习思想经验,又是反思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以此为契机,在今后工作中从以下方面,提高意识、积极创新,不断推进我院及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更好效果。
一是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应用型本科教育致力培养的是有理论、有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除了必须熟练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技艺,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重专业轻思想、重技能轻做人、重能力缺理想却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误区,致使理想信念淡化、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弱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均在大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学校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重点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实施者,我们更应让这片“思想阵地”成为社会建设者的“自然氧吧”。
二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努力营造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文化氛围。
立足学院实际,从管、教和学等方面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员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督促教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大思政”教育精髓,深入领会思想政治教育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意义,开拓思想,创新服务方式,修订管理制度,为课程思政建设保健护航;继续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技能比赛,创新开展优秀测评奖、教学全勤奖和实验教学奖,让教师通过研、讲和评树立良好的教风;通过思政理论知识比赛及将思政元素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发扬勤奋友爱、坚韧不拔的团队精神,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同时锻炼其专业竞技能力。
三是优化课程结构,将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规范制定,将思政指导引入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将思政教育作为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模块,让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向进行;依托课程评估,将思政教育评价做为评估的主要指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入课程、课堂,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意识、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合作意识等;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择业观,养成奉献社会的健全人格、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精神品质。
四是恪守以人为本理念,建设一支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
要保“质”,人先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和实现者,因此,抓住这支主力军,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保质保量渗入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把好教学设计关、教学进度关、信息资源应用关、教学方法关、课堂师生互动关,让“关注每位学生、设计好每节课、讲授好每个知识点和渗透到每个环节”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依据,积极举办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院级青年教师技能比赛、实验技能大赛、教学研讨会等,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吸引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和认同教学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反复强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的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无声”融合。
五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第二课堂。
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效的关键在于学生亲身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和新载体,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拓展关键,表达着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吻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将积极挖掘思政元素和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为驱动,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线上线下课程、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建筑类学科竞赛、应用型人才认证、BIM实训实操比赛、学院创新创业标兵评选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形成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创业价值观,符合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积极性,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融合是新时代对育人工程的现实要求,让我们以改革创新理念为先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树立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高度自觉,积极探索融合过程中各要素匹配途径,使诸要素同向同行,形成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聚合立德树人的原动力,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我校建工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