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丹水今犹在 吾师教诲难忘怀
文章字数:2,547
★鲁仁杰
离开学校已经多年了,每逢教师节我都会想起教过我的老师们。他(她)们的敬业精神,爱生之情始终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在我心中,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明亲切。
初识李斌老师
初次听到李斌老师的大名,是在隔壁大三学生介绍李斌老师时,说他与余方平,杨增强,王思怀,王秀绒等都是政史系高水平的教师,这听在我们新生的耳中,有些遥不可及的感觉。
大二时,我们开始学习世界史,我赶上了李老师的课,课名是《世界近代史》。开学第一次上课,只见李老师手拎一个大型公事包,快步走入教室,站上讲台之后,迅速掏出一沓书来,气定神闲地说:“有人说,世界史很容易学,我看不一定。在讲述世界史的课堂上,你们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必须用心听,认真做笔记,还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跟着我的节奏走,这样或许能学到点知识。不按要求做的话,别的大道理我不讲,就说实际点,我相信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一半儿人将会不及格的。希望讲课的时候,大家能积极提出问题,用唯物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进程,用辩证的观点来评判历史人物作出的贡献,体现青年学子爱思考、善发言的优点,切莫到最后只剩讲者一人在独白。”
他讲起课来,书都不翻一下,一节课上如果注意力不高度集中,笔记记得不快的话,一段时间后回想起所学的内容,最多只记得几个历史名词。我自认为学习上还是很用心的,可是听起李老师的课来依然吃力,有时茅塞顿开,有时云里雾里。老师上课,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天马行空”
与“画龙点睛”。你若是偶然经过他的教室,在外面聆听上几分钟,你会以为他在讲历史传记,从拿破仑到林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等一个小时再次经过,你可能听到的就是哲学和艺术。听李老师讲课,你会感叹人类探求历史的心路历程与心得结晶,经由对照比较之后,就像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将散发既独特又一致的光彩。
得缘老师指点
李老师课堂上曾经给我们说过,他所讲述的世界近代史,都是相关疑难杂症的历史。希望我们下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最好能买一套《全球通史》来好好读一读。我把这句话记于心中,托王宵飞老师给我捎了一套,王老师欣然允诺还给我带了一本《中国历史十五讲》。一次课堂上,李老师讲完课下来看我们做的笔记,他看到我的桌上放了一套这样的书,开心的像个小孩子似的。对我说:“当你进入《全球通史》的意境之后就会发现:你不仅在阅读历史,而且也在了解现实,你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肯定的说,当你用心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你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这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高明之处,也是一版再版的原因。学会了他的思维方式后,相信你是一个强烈而深刻,并有现实责任感的人。”接着给我讲了怎么结合课本来读这套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像作者一样去思考历史问题并运用到现实中,还在班上表扬了我,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暗下决心一定用心学好这门课。
老师酷爱学习
李老师靠一份教师薪水养家,生活简朴。在校期间我见他的穿着一直是夹克,黑裤子,平底鞋。他的上衣永远是一件既干净又发白的夹克。课堂上讲到近代化时,他扯了一下自己的上衣,“看,jack,近代化的产物!”幽默风趣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最大的嗜好就是酷爱学习。那时学校新的图书馆还没有落成,每次看书都要去垣上面。这里特别要感谢王思怀老师,因为他破例给教师阅览室的陈老师打了个招呼,让04级历史教育两个班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阅览室去看书。那段时光真是让人怀念与留恋,每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去看一会儿。先不说看出个什么名堂来,就是那种泡在书海里的感觉都熏陶和感染了我。在那里见到最多的就是李老师,每周至少两次。每次去,带上他的公文包,把书掏出来,边看边查阅相关资料。
我终于明白了,老师上课时从来不带的书,原来是在这里看。他说找一下《美国近代史》的资料,他认为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后到建国这段历史,有一个年轻学者林建鸣研究的比较到位,观点独到,解释合乎逻辑。说他在看,让我有空也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受宠若惊,自己的水平能把这段历史搞明白就不容易了,还敢涉足学术方面的研究,老师真是高抬我了。他像是明白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没关系,一定要多看看,先开阔视野,然后勤思考,日久总会有开悟的一天。
师生面对面
平时见到李老师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在阅览室。第一次我们面对面是学期结束时,我知道李老师下学期不会给我们带课了,便拿了个笔记本去让老师给我留个言。当时他正在办公室忙,见到我后立即放下手上的事,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读书,勤思考,常写作。学兄李斌”,当时我并没有用心去领会话的意思。写这篇文章时,我再次翻出笔记本来,看到老师的留言,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下明白了老师的不易与艰辛!在学习上,他永远把我当成学弟,只是闻道先后而已,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话里既包含了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做学问的哲理。李老师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践行的啊!
第二次是他去上学后回校期间的一面。老师只给我们带了一学期的课就离开了,那是第二学期某周的一个下午,我从宿舍出来往教室走,途中突然听到有人叫我名字,我一转身,是李老师。我赶紧过去和老师打招呼,旁边还有几个大三的学生,她们聊的很开心,丝毫看不出有师生距离感。老师看到我后,问我学习的情况,有无坚持去看书,我都一一做了回答,老师直夸我是个爱学习的娃。当时也不知道问一下老师上学的情况,还是反应慢!
第三次和李老师见面是在学校40周年校庆时,现在想起来让我特别惭愧。那天下午,杨增强老师主持了人文学院校友返校座谈会。当时进去时,看到了李老师并且我们距离很近。我到老师跟前,说了几句很染乎的话,都忘了问一下老师的身体状况、教学情况,交流就结束了。想起这些,又想到了李老师的“多读书,勤思考”等教诲话语,觉得那次的一面真是失败又难看的一面,这里重提起权做是一个学生过错的弥补吧!
人间向来就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可以经由历史的学习而觉悟,进而启动内在的力量,从自己开始追求完美。正是受到李老师深厚史学知识的启发和谆谆教诲,我毕业后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并且积攒了些许灵性和悟性,还算有点长进。
李斌老师是我终身感恩的老师之一,愿能由他的人生智慧,让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我校2007届校友)
离开学校已经多年了,每逢教师节我都会想起教过我的老师们。他(她)们的敬业精神,爱生之情始终萦绕脑海,挥之不去。在我心中,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的音容笑貌依然鲜明亲切。
初识李斌老师
初次听到李斌老师的大名,是在隔壁大三学生介绍李斌老师时,说他与余方平,杨增强,王思怀,王秀绒等都是政史系高水平的教师,这听在我们新生的耳中,有些遥不可及的感觉。
大二时,我们开始学习世界史,我赶上了李老师的课,课名是《世界近代史》。开学第一次上课,只见李老师手拎一个大型公事包,快步走入教室,站上讲台之后,迅速掏出一沓书来,气定神闲地说:“有人说,世界史很容易学,我看不一定。在讲述世界史的课堂上,你们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必须用心听,认真做笔记,还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跟着我的节奏走,这样或许能学到点知识。不按要求做的话,别的大道理我不讲,就说实际点,我相信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一半儿人将会不及格的。希望讲课的时候,大家能积极提出问题,用唯物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的发生与进程,用辩证的观点来评判历史人物作出的贡献,体现青年学子爱思考、善发言的优点,切莫到最后只剩讲者一人在独白。”
他讲起课来,书都不翻一下,一节课上如果注意力不高度集中,笔记记得不快的话,一段时间后回想起所学的内容,最多只记得几个历史名词。我自认为学习上还是很用心的,可是听起李老师的课来依然吃力,有时茅塞顿开,有时云里雾里。老师上课,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天马行空”
与“画龙点睛”。你若是偶然经过他的教室,在外面聆听上几分钟,你会以为他在讲历史传记,从拿破仑到林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等一个小时再次经过,你可能听到的就是哲学和艺术。听李老师讲课,你会感叹人类探求历史的心路历程与心得结晶,经由对照比较之后,就像钻石的每一个切面,都将散发既独特又一致的光彩。
得缘老师指点
李老师课堂上曾经给我们说过,他所讲述的世界近代史,都是相关疑难杂症的历史。希望我们下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最好能买一套《全球通史》来好好读一读。我把这句话记于心中,托王宵飞老师给我捎了一套,王老师欣然允诺还给我带了一本《中国历史十五讲》。一次课堂上,李老师讲完课下来看我们做的笔记,他看到我的桌上放了一套这样的书,开心的像个小孩子似的。对我说:“当你进入《全球通史》的意境之后就会发现:你不仅在阅读历史,而且也在了解现实,你不仅在与过去沟通,也在与现实对话。肯定的说,当你用心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你会对我们生活其中的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这个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这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高明之处,也是一版再版的原因。学会了他的思维方式后,相信你是一个强烈而深刻,并有现实责任感的人。”接着给我讲了怎么结合课本来读这套书,怎么做笔记,怎么像作者一样去思考历史问题并运用到现实中,还在班上表扬了我,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暗下决心一定用心学好这门课。
老师酷爱学习
李老师靠一份教师薪水养家,生活简朴。在校期间我见他的穿着一直是夹克,黑裤子,平底鞋。他的上衣永远是一件既干净又发白的夹克。课堂上讲到近代化时,他扯了一下自己的上衣,“看,jack,近代化的产物!”幽默风趣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最大的嗜好就是酷爱学习。那时学校新的图书馆还没有落成,每次看书都要去垣上面。这里特别要感谢王思怀老师,因为他破例给教师阅览室的陈老师打了个招呼,让04级历史教育两个班的学生可以进入教师阅览室去看书。那段时光真是让人怀念与留恋,每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去看一会儿。先不说看出个什么名堂来,就是那种泡在书海里的感觉都熏陶和感染了我。在那里见到最多的就是李老师,每周至少两次。每次去,带上他的公文包,把书掏出来,边看边查阅相关资料。
我终于明白了,老师上课时从来不带的书,原来是在这里看。他说找一下《美国近代史》的资料,他认为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后到建国这段历史,有一个年轻学者林建鸣研究的比较到位,观点独到,解释合乎逻辑。说他在看,让我有空也看看,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受宠若惊,自己的水平能把这段历史搞明白就不容易了,还敢涉足学术方面的研究,老师真是高抬我了。他像是明白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没关系,一定要多看看,先开阔视野,然后勤思考,日久总会有开悟的一天。
师生面对面
平时见到李老师不是在课堂上就是在阅览室。第一次我们面对面是学期结束时,我知道李老师下学期不会给我们带课了,便拿了个笔记本去让老师给我留个言。当时他正在办公室忙,见到我后立即放下手上的事,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读书,勤思考,常写作。学兄李斌”,当时我并没有用心去领会话的意思。写这篇文章时,我再次翻出笔记本来,看到老师的留言,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一下明白了老师的不易与艰辛!在学习上,他永远把我当成学弟,只是闻道先后而已,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话里既包含了做人的道理,也包含了做学问的哲理。李老师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在践行的啊!
第二次是他去上学后回校期间的一面。老师只给我们带了一学期的课就离开了,那是第二学期某周的一个下午,我从宿舍出来往教室走,途中突然听到有人叫我名字,我一转身,是李老师。我赶紧过去和老师打招呼,旁边还有几个大三的学生,她们聊的很开心,丝毫看不出有师生距离感。老师看到我后,问我学习的情况,有无坚持去看书,我都一一做了回答,老师直夸我是个爱学习的娃。当时也不知道问一下老师上学的情况,还是反应慢!
第三次和李老师见面是在学校40周年校庆时,现在想起来让我特别惭愧。那天下午,杨增强老师主持了人文学院校友返校座谈会。当时进去时,看到了李老师并且我们距离很近。我到老师跟前,说了几句很染乎的话,都忘了问一下老师的身体状况、教学情况,交流就结束了。想起这些,又想到了李老师的“多读书,勤思考”等教诲话语,觉得那次的一面真是失败又难看的一面,这里重提起权做是一个学生过错的弥补吧!
人间向来就是不完美的,但是人可以经由历史的学习而觉悟,进而启动内在的力量,从自己开始追求完美。正是受到李老师深厚史学知识的启发和谆谆教诲,我毕业后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并且积攒了些许灵性和悟性,还算有点长进。
李斌老师是我终身感恩的老师之一,愿能由他的人生智慧,让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作者系我校2007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