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下
文章字数:1,640
□高扩昌
此大桥非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中的那座桥,说的是商州城迎宾大道横跨丹江的那座桥——此间人称立交桥。该桥与江滨大道十字路口西南角、丹江公园内,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一个劳务市场,具体地点就是桥面西侧一块亦作停车场、亦作劳务市场的露天空地上。每次从这里路过,都会叫人联想起《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笔下所述黄原城东关大桥桥头,孙少平们的生活环境。
劳务市场有一个令人扎心的名字——人市。这里是劳动力供需双方见面、讨价还价的所在,交易的标的是劳动力,人是劳动力的载体。以劳动力为交易对象的场所,文雅一点叫“劳务市场”,英文可以叫“laborservicemarket;labormarket;laborexchange”等,言简意赅、直白明了;而这个场所的主体是人,劳动力附着在人体用于交换,所以成为“人市”好像也无可厚非了。
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这里都一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气象。一般早上天刚麻麻亮,寻找干活的人早已开始聚集在立交桥头东西两边的人行道上,方便包工头们来招人。一到八点左右,城管执法人员上班后,他们就必须到规定的区域内集中,方便管理。
来这里的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干体力活的人,从他们随身携带的家伙什就可以证明:铁锨、镢头、榔头、十字镐、绳索之类。偶尔也能碰见一两个稍有技术含量的务工者,他们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前往往挂一个写着“木工”电工”水暖”之类的牌子。看着这样的牌子,我就会油然想起上大学时,常常会手举一个写着“家教”的纸片,在中小学校放学时,站在校门口,等待家长来询。
来这里找活干的人有男有女,大多是周边失地农民,也有一些是城里的无业人员,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就靠力气赚几个钱补贴家用。等待活计时,男的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或蹲或站,吸着纸烟,神吹海谝;女的则基本上都是默默地站着路边某个角落,一边翻着手机、一边以求售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或者凝视着桥面下、桥墩间正在热火朝天地打乒乓球、羽毛球、跳广场舞、做健身操的人们。如果有人来招工,他们会在瞬间呼啦一下将此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争先恐后朝跟前挤、你喊他嚷讨价还价,直到少数几个被选中面带幸运之色跟着雇主扬长而去,其余所有的人又返回原地继续等候。能找到活的往往是少数,每天等到十点以后,没有找到活的务工者就开始陆陆续续离开市场,或回家或去干其他事情,也有少数人一直等在这里期待拣漏,饿了就吃点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劳务市场提供的免费开水。
城管两名执法人员,总是一左一右如哼哈二将,亦如神荼郁垒般守在劳务市场出口处,以防劳务人员越过“三八线”,影响市容。殊不知,正是这群其貌不扬的揽工者,出大力流大汗,清楚了州城犄角旮旯的污秽,打造出了江滨大道、丹江公园、金凤山、龟山、北环路等一张张城市名片。城市品位日益提升,而务工者们也在每天百十块钱的报酬中得到了精神、物质上的满足。
不止一位同事跟我聊起:当他的小孩学习不用功、做作业不专心时,他就把小孩领到这儿开展现场案例教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这些人一样。如此云云,一番教训。我听后往往暗自思量:他们中也许的确有人“幼不学,老何为”,但他们中间肯定也不乏小时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主动放弃上学机会,从而成就了自己兄弟姊妹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进而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他们自己则一直沿着老辈的生活轨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推碾子拉磨。
长居商州的人关于劳务市场的议论颇多。据说劳务市场最开始是在城区西门口,寻找基建、粉刷、搬运等活计的人自发在那里集中,慢慢形成了临时劳务市场,叫活、等活的人都约定俗成地去那里。后来又挪到州城路口,再后来就搬到立交桥下面。又说立交桥是商州的南大门,江滨大道与立交桥交叉口来往的人流、车流很是密集,所以这里常出现交通堵塞,这样无组织聚集也影响了城市形象。还说有人建议实施技术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同时适应市场化需求,将劳务信息发布到网上,以“互联网+打工”的形式实现雇佣对接,让揽工者们更体面地去打工、更有尊严地拿到报酬。
看来,大桥下的这个劳务市场终将成为记忆。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
此大桥非儿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中的那座桥,说的是商州城迎宾大道横跨丹江的那座桥——此间人称立交桥。该桥与江滨大道十字路口西南角、丹江公园内,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了一个劳务市场,具体地点就是桥面西侧一块亦作停车场、亦作劳务市场的露天空地上。每次从这里路过,都会叫人联想起《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笔下所述黄原城东关大桥桥头,孙少平们的生活环境。
劳务市场有一个令人扎心的名字——人市。这里是劳动力供需双方见面、讨价还价的所在,交易的标的是劳动力,人是劳动力的载体。以劳动力为交易对象的场所,文雅一点叫“劳务市场”,英文可以叫“laborservicemarket;labormarket;laborexchange”等,言简意赅、直白明了;而这个场所的主体是人,劳动力附着在人体用于交换,所以成为“人市”好像也无可厚非了。
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这里都一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气象。一般早上天刚麻麻亮,寻找干活的人早已开始聚集在立交桥头东西两边的人行道上,方便包工头们来招人。一到八点左右,城管执法人员上班后,他们就必须到规定的区域内集中,方便管理。
来这里的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干体力活的人,从他们随身携带的家伙什就可以证明:铁锨、镢头、榔头、十字镐、绳索之类。偶尔也能碰见一两个稍有技术含量的务工者,他们的自行车或电动车前往往挂一个写着“木工”电工”水暖”之类的牌子。看着这样的牌子,我就会油然想起上大学时,常常会手举一个写着“家教”的纸片,在中小学校放学时,站在校门口,等待家长来询。
来这里找活干的人有男有女,大多是周边失地农民,也有一些是城里的无业人员,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就靠力气赚几个钱补贴家用。等待活计时,男的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或蹲或站,吸着纸烟,神吹海谝;女的则基本上都是默默地站着路边某个角落,一边翻着手机、一边以求售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或者凝视着桥面下、桥墩间正在热火朝天地打乒乓球、羽毛球、跳广场舞、做健身操的人们。如果有人来招工,他们会在瞬间呼啦一下将此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争先恐后朝跟前挤、你喊他嚷讨价还价,直到少数几个被选中面带幸运之色跟着雇主扬长而去,其余所有的人又返回原地继续等候。能找到活的往往是少数,每天等到十点以后,没有找到活的务工者就开始陆陆续续离开市场,或回家或去干其他事情,也有少数人一直等在这里期待拣漏,饿了就吃点自己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劳务市场提供的免费开水。
城管两名执法人员,总是一左一右如哼哈二将,亦如神荼郁垒般守在劳务市场出口处,以防劳务人员越过“三八线”,影响市容。殊不知,正是这群其貌不扬的揽工者,出大力流大汗,清楚了州城犄角旮旯的污秽,打造出了江滨大道、丹江公园、金凤山、龟山、北环路等一张张城市名片。城市品位日益提升,而务工者们也在每天百十块钱的报酬中得到了精神、物质上的满足。
不止一位同事跟我聊起:当他的小孩学习不用功、做作业不专心时,他就把小孩领到这儿开展现场案例教学: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这些人一样。如此云云,一番教训。我听后往往暗自思量:他们中也许的确有人“幼不学,老何为”,但他们中间肯定也不乏小时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主动放弃上学机会,从而成就了自己兄弟姊妹完成学业、圆了大学梦、进而过上了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他们自己则一直沿着老辈的生活轨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推碾子拉磨。
长居商州的人关于劳务市场的议论颇多。据说劳务市场最开始是在城区西门口,寻找基建、粉刷、搬运等活计的人自发在那里集中,慢慢形成了临时劳务市场,叫活、等活的人都约定俗成地去那里。后来又挪到州城路口,再后来就搬到立交桥下面。又说立交桥是商州的南大门,江滨大道与立交桥交叉口来往的人流、车流很是密集,所以这里常出现交通堵塞,这样无组织聚集也影响了城市形象。还说有人建议实施技术培训,让务工者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同时适应市场化需求,将劳务信息发布到网上,以“互联网+打工”的形式实现雇佣对接,让揽工者们更体面地去打工、更有尊严地拿到报酬。
看来,大桥下的这个劳务市场终将成为记忆。
(作者系我校教务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