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章字数:1,663
★鲁仁杰
我在秦岭大山里长大。 那儿依山傍水, 出门是山,山下是河。 一天当中,除了身边的花草树木、几味中药以及村里的人,五官能够感受到的,似乎并无它物。
小时候的我特别淘气,不听话、不服管。 无论父母多辛苦, 我都看不见 —— 看不到他们脸上的哀愁和心里的苦楚。 生活的艰难折磨着大人,他们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 只能冲着自己的孩子发火。 现在想来,或许是为了让我们兄弟长大后不走邪路,也不至于和他们一样过得既辛苦又无奈。
记得有一次大伙一块玩时, 一个小伙伴兜里揣了一本“小人书”,我们一下子被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围上去看。 这本书就像灰暗世界里的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里,给我单调的童年带来一抹色彩。 当我知道那个小伙伴家里藏有不少“小人书”后,就想方设法求他借给我看,有时甚至在家里拿个蒸馍,或去树上摘个果子,千方百计与他“交换”。
有一天,村里一个婶婶过世了,母亲去帮忙,晚上还不见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孤单又害怕。 忽然想起父亲有个小箱子,从来不让我看,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撬开了箱子, 只见里面放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书下压有几块银元。 那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我看到了凌晨四点,中间加了几次煤油。 快天亮时,母亲回来了,看到我“孔窍生烟”,没有怪罪,也没有心疼煤油,只是催我赶紧睡觉。 近一个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完了一本《西游记》。
《西游记》让我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里面降妖除魔的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 每当我准备写一篇故事时,《西游记》 里的情节就会浮现于脑海,不由得感叹: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本以为这辈子和父辈一样, 待在自己深以为恋的大山里。 上学后,精力就集中在读考试之书上,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在读考试之书的间隙,我还花时间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少年时,书里有情有义、一身盖世武功的大侠让我仰慕不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武侠梦。源于读武侠小说的经历,我的心变得柔软,情感也多长出几丝细腻。
毕业后进入社会,再也没有人督促我读书了,老师和父母的一点儿叮咛和提醒都听不到了。 我觉得读书的任务已经完成,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该好好享受一下不读书的日子。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 哪怕一间房子堆满了我用过的和买来的书, 也碰都不碰一下。 每天疲于生活、忙于工作,开始与书渐行渐远。少年怀有的那颗柔软的 “侠心” 渐渐变得冰冷、僵硬,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直到有一天, 一个同学问我,“还坚持写小说吗? ”我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那只是年轻时的梦想而已。 ”他说:“你当时在报纸上还发表过作品,不坚持下去很可惜呀! ”我更不好意思地说,“只有豆腐块大的几行。 ”“虽然只有几行文字,但是报纸给你提供了机会,你为什么不去坚持呢? ”他说。
听完后,我有些惭愧。 于是鼓起勇气提起笔,开始对平凡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 每当我想到有成千上万的人文章写得好, 内心没有底气时, 便潜心阅读。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写故事的需要,制定了四季读书计划——— 春读《论语》、夏读《庄子》、秋读《老子》、冬读《孟子》,基本以儒家经典为主,偏重于四书三玄。
在不断地阅读中, 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仿佛“侠心”再现。 看到他人的痛苦,就好像痛在自己心里;看到他人的不幸,就好像是自己的不幸;看到这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决。 或许就是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吧。 阅读也让我明白,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点、 突破点, 并设法通过手中的笔和纸, 来记录和传递这个时代的美好;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常与人分享曾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阅读,让我想起了这么多年的读书点滴,乐在其中,笃定从容;阅读, 让我明白了物质生活的丰盈是无法替代内心的愉悦;阅读,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也是每一次深入的阅读,让我在书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真心感谢那些陪我一起成长的书籍和那些无人问津的读书日子!
(作者系我校2004级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生,现为西咸校友会秘书长,喜阅读、喜写作,有文章偶见于报刊杂志)
我在秦岭大山里长大。 那儿依山傍水, 出门是山,山下是河。 一天当中,除了身边的花草树木、几味中药以及村里的人,五官能够感受到的,似乎并无它物。
小时候的我特别淘气,不听话、不服管。 无论父母多辛苦, 我都看不见 —— 看不到他们脸上的哀愁和心里的苦楚。 生活的艰难折磨着大人,他们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 只能冲着自己的孩子发火。 现在想来,或许是为了让我们兄弟长大后不走邪路,也不至于和他们一样过得既辛苦又无奈。
记得有一次大伙一块玩时, 一个小伙伴兜里揣了一本“小人书”,我们一下子被书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围上去看。 这本书就像灰暗世界里的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里,给我单调的童年带来一抹色彩。 当我知道那个小伙伴家里藏有不少“小人书”后,就想方设法求他借给我看,有时甚至在家里拿个蒸馍,或去树上摘个果子,千方百计与他“交换”。
有一天,村里一个婶婶过世了,母亲去帮忙,晚上还不见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孤单又害怕。 忽然想起父亲有个小箱子,从来不让我看,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撬开了箱子, 只见里面放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书下压有几块银元。 那晚,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我看到了凌晨四点,中间加了几次煤油。 快天亮时,母亲回来了,看到我“孔窍生烟”,没有怪罪,也没有心疼煤油,只是催我赶紧睡觉。 近一个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看完了一本《西游记》。
《西游记》让我的童年变得五彩斑斓,里面降妖除魔的故事让我百看不厌,它带给我无穷的想象。 每当我准备写一篇故事时,《西游记》 里的情节就会浮现于脑海,不由得感叹:一个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本以为这辈子和父辈一样, 待在自己深以为恋的大山里。 上学后,精力就集中在读考试之书上,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在读考试之书的间隙,我还花时间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 少年时,书里有情有义、一身盖世武功的大侠让我仰慕不已,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武侠梦。源于读武侠小说的经历,我的心变得柔软,情感也多长出几丝细腻。
毕业后进入社会,再也没有人督促我读书了,老师和父母的一点儿叮咛和提醒都听不到了。 我觉得读书的任务已经完成,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该好好享受一下不读书的日子。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 哪怕一间房子堆满了我用过的和买来的书, 也碰都不碰一下。 每天疲于生活、忙于工作,开始与书渐行渐远。少年怀有的那颗柔软的 “侠心” 渐渐变得冰冷、僵硬,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直到有一天, 一个同学问我,“还坚持写小说吗? ”我很不好意思地回答,“那只是年轻时的梦想而已。 ”他说:“你当时在报纸上还发表过作品,不坚持下去很可惜呀! ”我更不好意思地说,“只有豆腐块大的几行。 ”“虽然只有几行文字,但是报纸给你提供了机会,你为什么不去坚持呢? ”他说。
听完后,我有些惭愧。 于是鼓起勇气提起笔,开始对平凡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 每当我想到有成千上万的人文章写得好, 内心没有底气时, 便潜心阅读。 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写故事的需要,制定了四季读书计划——— 春读《论语》、夏读《庄子》、秋读《老子》、冬读《孟子》,基本以儒家经典为主,偏重于四书三玄。
在不断地阅读中, 我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仿佛“侠心”再现。 看到他人的痛苦,就好像痛在自己心里;看到他人的不幸,就好像是自己的不幸;看到这个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去解决。 或许就是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吧。 阅读也让我明白,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点、 突破点, 并设法通过手中的笔和纸, 来记录和传递这个时代的美好;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常与人分享曾子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阅读,让我想起了这么多年的读书点滴,乐在其中,笃定从容;阅读, 让我明白了物质生活的丰盈是无法替代内心的愉悦;阅读,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也是每一次深入的阅读,让我在书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真心感谢那些陪我一起成长的书籍和那些无人问津的读书日子!
(作者系我校2004级历史教育专业毕业生,现为西咸校友会秘书长,喜阅读、喜写作,有文章偶见于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