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余方平老师(一)
文章字数:2,579
★万 茗
一
因为连绵的阴雨, 二零二三年的暑期清爽宜人,与酷热无缘,家中的空调,开业不到一周就悻悻然地“下岗”了。 “逛吃逛吃”的日子过得飞快,眨眼间又九月。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送走了老生,迎来了新生,学校生活又波澜不惊地拉开了帷幕。
九月二十日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开了一早上的会,爬了一下午的格子,眼看快要晚上七点,我昏头昏脑地走出大门,晃动着僵硬的躯干,沿北新街孑孓而行。在东新路的拐角迎面碰上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侯老师, 阴沉着脸一把拉住我说:“余老师不在了,你知道不? ”“不可能吧? 我前天还见他了啊!”“听说是肺癌,住院三天就走了……”我的脑子嗡地一声响,只觉得嘈杂的街道突然间安静了下来, 周围的烟火人间连同车水马龙一起, 仿佛一下子陷入了停顿……
急匆匆赶去殡仪馆,不大的院子,纷乱的人群,弄得人甚是心焦。 一打听,原来今天除了余老师之外,还有一家,据说是某个医院院长的岳父去世了, 已经吵吵闹闹几天了,门外车水马龙,屋内是人满为患,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百样百态、热闹异常,如同浪商场逛庙会一般。 反衬之下, 著名教授、 知名史学大家余方平老师的灵前倒显得冷冷清清,甚或是透着一丝凄凉。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说是镇长的父亲死了,镇上的花圈店生意大好,多年的库存一扫而光。几年后,镇长本人死了,花圈店吸取教训,提前备货,想美美赚上一笔,没想到生意十分冷淡,被传为笑谈。 紧走几步,在余老师灵前站定, 鞠躬行礼之后, 仔细端详他的遗照,西装领带衬托之下,余老师习惯性嘴角轻扬,儒雅地微笑着,仿佛在对我说:“你怎么来了……”我的眼眶湿润了,不听话的泪水,混合着天空丝丝飘落的雨滴,不顾一切地流淌下来,瞬间撕开了我记忆的大门。
二
第一次见到余老师应该是一九九七年的四五月份, 我参加完洛南永丰的烤烟现场会,在胡河道班挤上拥挤的班车,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商洛师专参加试讲。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我早早来到三号教学楼二楼,找到指定教室,看看大家都还没到,就清理了黑板和讲台,一边拍打着衣服,一边在教室里来回走着, 借以平复紧张的心情。猛一低头,发现我的裤腿上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全是星星点点的泥巴,就赶紧蹲下去揉搓,慌乱间,随着一声清咳声,一个面目清瘦的中年男士出现在我眼前。 我赶紧站起来,正结结巴巴不知道怎么开口,来人已经先朝我伸出了手:“我是社科部主任余方平,你是来试讲的万茗吧?叫我余老师就好。”我赶紧应声说是,心里紧张得不得了。余老师可能看我的神态不自然, 就拍拍我的肩膀,开玩笑说:“你怎么满腿泥巴呢?刚从庄稼地里来吗?”我解释说早上在永丰开烤烟现场会,我是包村干部,现场会一结束就搭班车过来,倒是无暇捯饬自己了。余老师摊开双手说:“你看我也刚下课, 满身都是粉笔灰,大家彼此彼此啊!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见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僚,各种摆谱是极尽能事, 余老师作为社科部主任,知名教授学者,面对一个普通甚至是卑微的求职者,他的平易近人,不仅缓解了我的紧张心理,更打消了我改行行政以后,重回学校的顾虑。
顺利通过试讲、双方单位上会、履行商调手续、前来学校报到,已经是一九九八年的二月了。 那时的社科部不仅负责全校思政课的开设,还开始举办政史专业,而教师只有二十多人,师资力量相当紧张。 为此,我进校的那几年, 系上几乎每年都会新进一名教师,比如比我早一点、后来调到了西安的令华、一池,比我晚一点的小强、晓婕等。 当年的师专, 老教师刚刚分配了家属楼,新进教师一般都两人一间,安排住在教单楼。所谓教单楼,其实就是一栋四层的红砖筒子楼,公用水房一层一个,常年没水,徒有虚名, 甚至连完好的水龙头也找不出几个, 而厕所也大多成了个别人的杂物间。 四楼房顶漏水, 窗户没有窗纱,楼道漆黑一团,简直和难民营一般, 条件十分简陋。 当年的商洛师专号称 “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单楼下就是后沟群众通行的大路,常年门户洞开, 安全性极差,飘落楼下的衣物、楼道存放的车子、 甚至是放在门外的东西也经常是转眼间不翼而飞,令人很是无奈。 然而即便是这样, 依然是僧多肉少、一房难求。余老师对年轻人的生活很关心,得知我来校两个多礼拜了仍然分不到房子,只能到处打游击、找同学借宿,就主动跑前跑后找领导,帮我争取宿舍。后勤处的领导告诉我:老余给他打电话问我房子的事情,一个大教授,为他自己的事情都没这样过。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分到了宿舍,作为一个刚进城的泥腿子,总算是在这个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 这令我十分感动。
三
当年的五月份, 余老师带我去参加陕西省教工委一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全省大会。 记得那天我们是下午四点多五六节下课以后出发的, 余老师特意穿上了一身卡其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手里还拎着一个公文包。班车一路蜿蜒向前,摇摇晃晃穿过秦岭,于掌灯时分才进了西安城。这是我一九九五年七月毕业离开师大以后, 三年来第一次进西安。三年以来,我先后经历了毕业的轻狂和失业的苦闷, 后来在一个偏僻的乡镇实现了就业, 从事着和所学所思完全不搭界的工作, 整天被基层的繁琐事务包围着,看不到光明,摸不着未来,这种落寞的感觉令人很是颓废。来到师专以后,重新当回了老师,走进了城市,踏上了讲台,熟悉的人群、温暖的灯光、久违的嘈杂,就如同西安尚德门汽车站外东八路上的喧嚣气氛一样,令人沉醉期间,久久不能自拔,蛰伏在体内的那种自信似乎又开始慢慢回归了。 下车出站,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余老师轻车熟路地带头走在前边, 脸上洋溢着儒雅的微笑,而我估计肯定是东张西望、手舞足蹈,一副按捺不住的兴奋神情吧!余老师在东七路上一家不起眼的小旅馆门口停住了脚步,一碗马虎面解决了晚饭问题,就此住了下来。这家马虎面馆味道独特、便宜顶饱, 成为我以后来西安的一个定点美食。咋不去交大那边住个好点的酒店呢?看着我一脸不解,余老师嘴角轻扬,儒雅的微笑着说:“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面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知识分子要耐得住清贫,不要过分追求享受。出门在外,这里房价便宜、交通又方便,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 ”我们住了两人间的,房间很干净,稍事安顿,余老师拿出一本书读起来,记得因为灯光过于灰暗,我还去前台交涉过,后来服务员给拿来了一盏台灯,算是解决了问题。而我,用楼道的免费电话给几个西安的同学打了传呼, 整晚上支棱起耳朵,一听见电话响,就兴奋地跑出去,和同学聊了大半个晚上。 (未完待续)
(作者系我校督导与评估中心副主任)
一
因为连绵的阴雨, 二零二三年的暑期清爽宜人,与酷热无缘,家中的空调,开业不到一周就悻悻然地“下岗”了。 “逛吃逛吃”的日子过得飞快,眨眼间又九月。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 送走了老生,迎来了新生,学校生活又波澜不惊地拉开了帷幕。
九月二十日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开了一早上的会,爬了一下午的格子,眼看快要晚上七点,我昏头昏脑地走出大门,晃动着僵硬的躯干,沿北新街孑孓而行。在东新路的拐角迎面碰上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侯老师, 阴沉着脸一把拉住我说:“余老师不在了,你知道不? ”“不可能吧? 我前天还见他了啊!”“听说是肺癌,住院三天就走了……”我的脑子嗡地一声响,只觉得嘈杂的街道突然间安静了下来, 周围的烟火人间连同车水马龙一起, 仿佛一下子陷入了停顿……
急匆匆赶去殡仪馆,不大的院子,纷乱的人群,弄得人甚是心焦。 一打听,原来今天除了余老师之外,还有一家,据说是某个医院院长的岳父去世了, 已经吵吵闹闹几天了,门外车水马龙,屋内是人满为患,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百样百态、热闹异常,如同浪商场逛庙会一般。 反衬之下, 著名教授、 知名史学大家余方平老师的灵前倒显得冷冷清清,甚或是透着一丝凄凉。突然想起一个笑话,说是镇长的父亲死了,镇上的花圈店生意大好,多年的库存一扫而光。几年后,镇长本人死了,花圈店吸取教训,提前备货,想美美赚上一笔,没想到生意十分冷淡,被传为笑谈。 紧走几步,在余老师灵前站定, 鞠躬行礼之后, 仔细端详他的遗照,西装领带衬托之下,余老师习惯性嘴角轻扬,儒雅地微笑着,仿佛在对我说:“你怎么来了……”我的眼眶湿润了,不听话的泪水,混合着天空丝丝飘落的雨滴,不顾一切地流淌下来,瞬间撕开了我记忆的大门。
二
第一次见到余老师应该是一九九七年的四五月份, 我参加完洛南永丰的烤烟现场会,在胡河道班挤上拥挤的班车,一路风尘仆仆赶到商洛师专参加试讲。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我早早来到三号教学楼二楼,找到指定教室,看看大家都还没到,就清理了黑板和讲台,一边拍打着衣服,一边在教室里来回走着, 借以平复紧张的心情。猛一低头,发现我的裤腿上不知怎么搞的,竟然全是星星点点的泥巴,就赶紧蹲下去揉搓,慌乱间,随着一声清咳声,一个面目清瘦的中年男士出现在我眼前。 我赶紧站起来,正结结巴巴不知道怎么开口,来人已经先朝我伸出了手:“我是社科部主任余方平,你是来试讲的万茗吧?叫我余老师就好。”我赶紧应声说是,心里紧张得不得了。余老师可能看我的神态不自然, 就拍拍我的肩膀,开玩笑说:“你怎么满腿泥巴呢?刚从庄稼地里来吗?”我解释说早上在永丰开烤烟现场会,我是包村干部,现场会一结束就搭班车过来,倒是无暇捯饬自己了。余老师摊开双手说:“你看我也刚下课, 满身都是粉笔灰,大家彼此彼此啊! ”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学生,见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僚,各种摆谱是极尽能事, 余老师作为社科部主任,知名教授学者,面对一个普通甚至是卑微的求职者,他的平易近人,不仅缓解了我的紧张心理,更打消了我改行行政以后,重回学校的顾虑。
顺利通过试讲、双方单位上会、履行商调手续、前来学校报到,已经是一九九八年的二月了。 那时的社科部不仅负责全校思政课的开设,还开始举办政史专业,而教师只有二十多人,师资力量相当紧张。 为此,我进校的那几年, 系上几乎每年都会新进一名教师,比如比我早一点、后来调到了西安的令华、一池,比我晚一点的小强、晓婕等。 当年的师专, 老教师刚刚分配了家属楼,新进教师一般都两人一间,安排住在教单楼。所谓教单楼,其实就是一栋四层的红砖筒子楼,公用水房一层一个,常年没水,徒有虚名, 甚至连完好的水龙头也找不出几个, 而厕所也大多成了个别人的杂物间。 四楼房顶漏水, 窗户没有窗纱,楼道漆黑一团,简直和难民营一般, 条件十分简陋。 当年的商洛师专号称 “没有围墙的大学”,教单楼下就是后沟群众通行的大路,常年门户洞开, 安全性极差,飘落楼下的衣物、楼道存放的车子、 甚至是放在门外的东西也经常是转眼间不翼而飞,令人很是无奈。 然而即便是这样, 依然是僧多肉少、一房难求。余老师对年轻人的生活很关心,得知我来校两个多礼拜了仍然分不到房子,只能到处打游击、找同学借宿,就主动跑前跑后找领导,帮我争取宿舍。后勤处的领导告诉我:老余给他打电话问我房子的事情,一个大教授,为他自己的事情都没这样过。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分到了宿舍,作为一个刚进城的泥腿子,总算是在这个城市里有了立足之地, 这令我十分感动。
三
当年的五月份, 余老师带我去参加陕西省教工委一场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全省大会。 记得那天我们是下午四点多五六节下课以后出发的, 余老师特意穿上了一身卡其色西装,皮鞋擦得锃亮,手里还拎着一个公文包。班车一路蜿蜒向前,摇摇晃晃穿过秦岭,于掌灯时分才进了西安城。这是我一九九五年七月毕业离开师大以后, 三年来第一次进西安。三年以来,我先后经历了毕业的轻狂和失业的苦闷, 后来在一个偏僻的乡镇实现了就业, 从事着和所学所思完全不搭界的工作, 整天被基层的繁琐事务包围着,看不到光明,摸不着未来,这种落寞的感觉令人很是颓废。来到师专以后,重新当回了老师,走进了城市,踏上了讲台,熟悉的人群、温暖的灯光、久违的嘈杂,就如同西安尚德门汽车站外东八路上的喧嚣气氛一样,令人沉醉期间,久久不能自拔,蛰伏在体内的那种自信似乎又开始慢慢回归了。 下车出站,穿过摩肩接踵的人群,余老师轻车熟路地带头走在前边, 脸上洋溢着儒雅的微笑,而我估计肯定是东张西望、手舞足蹈,一副按捺不住的兴奋神情吧!余老师在东七路上一家不起眼的小旅馆门口停住了脚步,一碗马虎面解决了晚饭问题,就此住了下来。这家马虎面馆味道独特、便宜顶饱, 成为我以后来西安的一个定点美食。咋不去交大那边住个好点的酒店呢?看着我一脸不解,余老师嘴角轻扬,儒雅的微笑着说:“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里面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知识分子要耐得住清贫,不要过分追求享受。出门在外,这里房价便宜、交通又方便,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 ”我们住了两人间的,房间很干净,稍事安顿,余老师拿出一本书读起来,记得因为灯光过于灰暗,我还去前台交涉过,后来服务员给拿来了一盏台灯,算是解决了问题。而我,用楼道的免费电话给几个西安的同学打了传呼, 整晚上支棱起耳朵,一听见电话响,就兴奋地跑出去,和同学聊了大半个晚上。 (未完待续)
(作者系我校督导与评估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