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终有情 复兴终有时
文章字数:2,051
              ★何海迪  
 千年之前,《诗经》 有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百年以来, 在这片东方大地上, 中国人用双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带向了独立、富强,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为中国领航, 成就今日的幸福生活。 在党的领导下,四十年来,我国脱贫人数高达八亿, 越来越多的人迎来了他们从未想象过的美好生活。
  脱贫事业的成功绝不是近年来的一蹴而就,而是数年来的初心不改。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展现了在党领导下的脱贫工作的时代缩影,证明了党脱贫攻坚事业的持久性与坚定性。 剧中马得福作为村支书,人虽然年轻但却是整个吊庄户的主心骨。 他由最初劝说村民吊庄移民,到为全村通电不断奔波,再到后来带头种植双孢菇,并冒着丢“乌纱帽”的危险,解决双菇滞销问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如马德福的一系列决定让我们看到了党的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他事事以群众利益为上,有困难会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干部的他,从未将自己凌驾于人民之上,这恰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为人民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用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用实干解决了人民的困难问题。
  整部剧集中,令人动容的片段有许多。 在马德福将乡亲们带到玉泉营后,满六十户通电的要求仅差一人,而剧中的水花,因为家庭的贫困,父亲仅仅为了一头驴、一个水窖就把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随后又遭遇了丈夫的瘫痪,但命运的不幸没有打倒她,她一个人用木板车拉着丈夫孩子,在沙漠荒滩中走了七天七夜到达了“玉泉营”,又不顾丈夫的反对率先学习双孢菇技术,她用纤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 用决不放弃的信念面对着生活的窘境与贫穷。几十年来,我国脱贫攻坚事业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正是因为有许多像水花这样的人,他们不抱怨、不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紧抓时代的洪流, 创造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扶贫必先要扶志,贫困户想要彻底脱贫,政府扶持仅仅是一方面,还要将“输血”变为“造血”,敢和水花一样当“主动脱贫第一人”才最可贵。
  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来自福建进行帮扶的陈金山与凌一农教授,他们千里迢迢从那时处在改革浪潮最前沿的福建来到了贫穷、落后的西海固。在陈县长的推动下,世世代代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来到经济飞速发展的福建工厂打工。 在凌一农教授的悉心教导下,一个个菇棚在大山里扎根。 他们都奉献了自己的时间,帮助西海固人民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他们是千千万万个扶贫干部的缩影,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态为了当地的发展而努力,为了无穷的远方、无数人的幸福生活不断努力奋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誓将 “荒滩戈壁” 变成 “塞上江南”。 这恰恰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的最好体现。
  整部剧中最特殊的人物当数白校长,作为南方人,他因看到当地落后的教育而扎根于贫苦的戈壁当中。 他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教育的第一线, 剧中的小川为了放羊与照顾爷爷而无法走进课堂, 他就在放学后亲自到同学家中为他补课, 因为教育局不重视低龄学生辍学打工的事实,却只想搞形式主义的“歌唱比赛”,白校长便下定决心将福建捐助的电脑变卖换成新校服并翻修了操场,并借用这个机会让教育局重视起了这里的问题, 虽然他从“白校长”变成了“白老师”但他的一生却是为了整个学校与所有学生而尽心尽力。这些情节不禁让我想到了同样扎根于大山深处为教育事业而奉献的张桂梅校长,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希望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千千万万教育扶贫工作者的缩影,让《一个都不能少》从荧幕中照进现实,为国家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海情》的出现让观众窥见了一个真正的时代,展现了那一代人的努力与奋斗, 他们不仅在戈壁滩上开辟了一个新家园,也收获了青山绿水的西海固,让山川换颜、水土重生, 实现了塞上处处是江南的愿望。 这部剧只有一个角色——那一代人,无数角色都是他的缩影,他是四处奔走的马德福、是鼎力相助的凌一农、是乐观坚定的李水花……这是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
  时至今日,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这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毛相林、黄文秀、黄大发、 张桂梅……他们是为人民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共产党员,他们的身影就是整个中国共产党的身影。
  在百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来接手,民族的复兴要靠我们新一代来完成,“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的我们看到了前人所完成的伟大事业,但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是乡村振兴工作的起点,民族复兴的伟业才刚刚拉开序幕。 “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我们要将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成为新时代的先锋力量。
               (作者系我校人文学院2021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