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 读陈仓《月光不是光》有感
文章字数:1,967
               ★朱晓琴
  我的家乡商洛盛产作家,继贾平凹、陈彦两位老师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陈仓的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又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还有小小说也成绩斐然,先后有陈敏、陈毓、芦芙荭等五位作家获得“金麻雀奖”。 这些文学成就在全国一个仅有两百多万人口的小小地级市,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拿到陈仓的散文集《月光不是光》,原以为只是写景抒情,一读便被他朴实的叙事风格所吸引,故事性极强,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 好像是我曾经生活经历的场景再现,精彩处几次落泪嘘唏。精选的七篇散文都是写秦岭大山里家人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充满着割舍不断的乡情和对亲人最真挚的爱。
          语言朴实精确,充满诗意和哲理
  陈仓的作品很少有特别华丽的辞藻和过多的修辞,他娓娓道来,记录着生活的点滴,让人产生共鸣,感到既心疼又心酸。在《父亲的风月》中,“我爹住在长江发源地附近的深山老林,如今要来长江之尾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他就像一滴水,先渗出一条小溪,进入一条至今都没有名字的小河,然后再并入丹江,流入汉江,汇入长江,抵达上海。 我爹终于进城了,由此产生的震动,不亚于滚滚长江所掀起的波浪。 ”接着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老爹不知道何为斑马线,不知道什么是马路,更不知道为何要过马路, 我让他看红绿灯,“他依然十分迷茫地说,大白天开灯多费电呀。 ”这就是一个从未出过山的老农民的思维, 他出门就是一条通往田地、山林的小路,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哪里有这许许多多的规矩?因此参观历史博物馆时,看到一个青釉刻花瓷瓶,老爹自言自语地问,“这瓶子有什么用呀? 是水缸吗? 这么小个水缸,喂一次猪都不够。 ”看到两个金碗,“嘟囔着说,可以拿来盛饭吧?”农民的生活里只有柴米油盐,所有的物件都讲究实用不实用。
  在《我有一棵树》里,有一个副县长看上了父亲的三棵柏树, 给多少钱都不卖。“我爹说,你看他们是三棵树,确实是三棵树,但又不是三棵树。 ”“多年之后,我爹告诉我,你想想,钱多少都是可以赚的,但是自己永远不可能回到五岁,从头再栽三棵柏树了。”这是一个农民的坚守和底线,有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文字里充满着浓浓的乡情
  在《老家是座庙》里写道“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是没有远方的,就如一个有信仰的人,没有寺庙一样。回家就是我的信仰,每回丹凤一次,都是一步三回头,九曲十八弯,就是我这个俗家弟子的一次次虔诚的朝拜与参禅。 ”故乡在作者心中有着怎样神圣的地位,把回家当成多么庄严的仪式。因为爱,故乡的山水、阳光、鱼儿、月光在作者眼中都是灵动的,充满诗意的。 “按说水是没有影子的,阳光也是没有影子的,但在丹江里,水便有了影子,有了影子的水像佳酿一样醇厚;阳光便有了影子,有了影子的阳光像玉液一样透彻。”“丹江是汉江的上游,两岸杨柳低垂,此水清澈见底,水底铺着金黄的沙子,鱼儿游过时,通体是透明的……如果是月夜,你可以脱下鞋子,挽起裤脚,踩着软绵绵的沙子,顺河而上,你在水中看到的,绝不是水了,而是月光与水溶在一起。 ”正像歌词里唱的“我深深的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爱的纯粹,爱的炽热。
        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父子情和对亲人深沉的爱
  《父亲的风月》里“大姐终于把父亲送到了西安,送到了我的身边。等我一声‘爹’喊出口,我们父子都哭了。”两个不善表达情感的中国男人, 见面不由自主地相对而泣,才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把所有守望、等待、牵挂都化作汩汩的泪水。 我为爹搓背,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老鳏夫的后背是多么孤独。 “在我爹的背心,结了一层厚厚的痂。 它是黑色,是椭圆形的,是巴掌那么大,像贴上去的一张膏药。”我慢慢地撩水,慢慢地软化,一遍遍搓着,慢慢变薄露出了
  通红的皮肤。 我带着老爹去看海,去登东方明珠,去蒸桑拿,把我认为最好的都想让老爹体验一下,可实际却事与愿违,老爹是那么的迷茫、局促、孤独。
  《月光不是光》里写道:“每次回乡,我都会陪我爹睡觉,我不知道除了陪他睡觉,还能为他做点什么。 ”只有紧紧搂住老爹的冰冷双脚才是爱的最直接的表达。 在《老家是座庙》里“说实话,这一辈子,我大部分泪水是为丹凤而流的。 让我哭得最多的,当然是我爹,如今他依然留守在丹凤山区,大字不识,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不知道什么叫网络,更不知道什么是欺骗。 ”“有我的妈妈,在人生仅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 为了把仅有的粮食留给我,她想吃一根油条的愿望落空了;”“有我的哥哥, 在去金矿淘金的途中翻车了, 是他在危难的时候救了我, 而自己却永远地走了。 ”作者深深地爱着每一个亲人,为他们伤心、难过、流泪 。
  总之,散文集《月光不是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阅读过程就是让人再次走近亲人、享受亲情,感受秦岭大山里淳朴民风的过程,叫人既感动又心酸,使人对亲情、孝顺有更深的理解,更加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作者系我校图书馆研究馆员,在《天池》《丹江潮》《牛背梁》等多个杂志发表小小说20余篇)